[汽車之家 深評] 燃料電池被廣泛視為21世紀車用能源“終極形態(tài)”,長續(xù)航、加氫快、零排放的優(yōu)勢為眾多國家和車企所看好。但燃料電池技術真的能快速顛覆純電動嗎?豐田燃料電池汽車上市是否意味著我們應加快應用步伐?燃料電池應用又應該采取什么樣的策略?諸多問題敬請看本期深度分析。
●《深評問道》是什么?
《深評問道》是汽車之家首個面向行業(yè)端用戶打造的節(jié)目,特約汽車行業(yè)資深從業(yè)者執(zhí)筆,獨家解析/揭秘行業(yè)大事件。除了熱鬧表象,我們更想向您呈現(xiàn)對事物本質、因果以及未來可能性的探究和思考。
本期行業(yè)評論員——智電汽車專家團,由一群擁有汽車專業(yè)碩、博士學歷,十年以上汽車產業(yè)工作經(jīng)驗,分布在高校、汽車行業(yè)協(xié)會、零部件公司、主機廠、咨詢公司等不同產業(yè)環(huán)節(jié)鏈條上的資深人士組建。在汽車產業(yè)向智能化、電動化轉型升級之際,向更多的人分享汽車產業(yè)的新科技。
本文作者:胡玉峰,先后從事汽車電控開發(fā)、整車試驗、節(jié)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yè)咨詢等工作,曾參與國家863重大項目、工信部“節(jié)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中國工程院“汽車強國戰(zhàn)略”等10余項重大研究/行動,擅長汽車產業(yè)評論分析與政策解析。
本期精華導讀
★燃料電池與純電動相比,確實有著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
★但燃料電池的短板同樣明顯,而且并未找到切實可靠的解決路徑。
★豐田燃料電池技術雖走在國際前列,但其特殊性不應被忽視。
★作為戰(zhàn)略儲備性技術,當前過多著力于推廣應用上并非明智之舉,并不符合實際國情。
★當務之急,乃是加強基礎理論研究,重點解決核心技術的專利突破。
眾所周知,同屬新能源汽車類別,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均有著其不足的地方。純電動是續(xù)航里程短、充電時間長、運行效率低、安全難放心;插混則是不能實現(xiàn)零排放、不能徹底擺脫石油消耗困擾。所以,國際公認,21世紀的終極車用能源形式是燃料電池技術,也就是通過氫與氧化學反應、釋放-結合電子過程發(fā)電、最終生成水的氫動力汽車。
由于燃料電池汽車加注的能源為液態(tài)氫,與汽柴油形態(tài)相同,因此具有長續(xù)航(600km以上)、加氫快(3-5分鐘)、零排放(生成的是水)三大優(yōu)點,同時還可徹底解決石油消耗問題,對于許多國家而言簡直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
『豐田Mirai燃料電池車』
不僅國外,國內不少地方政府和車企也在紛紛上馬燃料電池項目,即便沒有上馬的車企,也在大張旗鼓計劃大筆投資,仿佛現(xiàn)在不搞燃料電池,未來就會被徹底拋棄一樣。而計劃的重點,都落腳于四個字:推廣應用。
燃料電池車推廣計劃 | ||
省市/車企 | 時間 | 規(guī)劃 |
國家路線圖 | 2020年、2025年、2030年 | 2020年達1萬輛,2025年10萬輛,2030年100萬輛 |
蘇州 | 2020年 | 建成加氫站10座, 運行800輛氫燃料電池車 |
上海 | 2020年 | 建設加氫站5-10座、乘用車示范區(qū)2個,運行規(guī)模達3000輛 |
北京 | 2020年 | 推廣5000輛燃料電池車 |
佛山 | 2025年 | 推廣燃料電池叉車5000輛、乘用車10000輛、客車5000輛 |
張家口 | 2022年 | 氫燃料電池客車將服務于冬奧會 |
武漢 | 2025年 | 燃料電池汽車推廣達萬輛級, 建成加氫站10座以上 |
西安新青年 | 2020年 | 投放1000輛氫燃料電池物流車, 建設8座加氫站 |
宇通 | 2019年—2020年 | 開始千輛級的大規(guī)模推廣應用 |
長城 | 2022年 | 北京冬奧會推出首支燃料電池車隊 |
制表:汽車之家行業(yè)評論員 |
燃料電池真的這么美好嗎?我們真的應該效仿國外、加速推廣應用步伐嗎?未必!
一、燃料電池短板明顯且暫時無解
有句話說的好,人無完人。世間并沒有一項事物能做到十全十美,燃料電池亦如是。其主要的缺點有以下三點:制氫難、成本高、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大。
一是制氫難。當然,很多人也會說儲氫、運氫也難,但在筆者看來后兩者的難度是低于前者的。之所以說制氫難,目前國際上主要的制氫策略是電解水、工業(yè)廢氫采集、煤化工制氫三條路。
對于電解水,這根本就是一個偽命題,原因是能源形態(tài)從水、電解、出氫、氫氧反應、出電、排水,整個過程就是從水到水,是一個逆向和正向的過程,中間只有能源浪費,并不滿足新能源汽車“節(jié)能”的出發(fā)點。
對于工業(yè)廢氫采集,也非常困難,要滿足全社會車用氫氣的需求量,一兩個工廠是完全不夠的,至少80%以上的工業(yè)企業(yè)都要建立完備的廢氫采集體系和安全儲氫體系。那么問題來了,廢氫是賣不上價的,工業(yè)企業(yè)憑什么幫你收集?
對于煤化工制氫,雖然擁有成本和規(guī)模優(yōu)勢,但環(huán)保的風險十分巨大。比如,建設一個10萬標立米/小時的煤制氫廠,一年下來排放的二氧化碳在80-90萬噸左右,不僅通不過環(huán)評,而且還與燃料電池減排的本質形成了巨大沖突。
二是成本高。目前一套80kW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系統(tǒng)的成本在180美元/kW以上,即便以控制成本出名,豐田Mirai的整套燃料電池系統(tǒng)也接近2萬美元。換句話說,燃料電池動力系統(tǒng)成本接近20萬元,是傳統(tǒng)動力總成(發(fā)動機+變速箱)的6-8倍。即便隨著后期規(guī)模擴大和貴金屬鉑用量的下降,這個成本在10年內也很難降到6萬元以內。
三是基礎設施投入太大。由于能源形態(tài)不同,加氫站難以像充電樁一樣形成小場地、分布式布局,也無法形成私人車庫加氫樁形式,而必須如同加油站一樣獨立建立/共建(共建技術規(guī)范已制定)。相當于,在加油站、充電站之外,建立獨立的第三套能源供給體系,這個基礎設施投入太大,一般國家根本承受不起。
問題嚴不嚴重,不應看現(xiàn)在的情形,而應看是否存在有效解決的思路,只要有思路,解決起來只是個時間的問題。但很遺憾的是,對于制氫、成本、基礎設施三大問題,目前暫時還沒有看到任何行之有效的解決思路,方案有很多,但都存在缺陷和漏洞。
二、外企加速應用有其特殊背景
有讀者可能會問,難就不做了嗎?人家國外已經(jīng)應用得風聲水起了!我們現(xiàn)在不去抓緊做,貽誤了戰(zhàn)機誰來負責?
首先,筆者首先強調,我們不反對做燃料電池,但我們反對操之過急的應用燃料電池!為何這么說?我們先來看看國外搞燃料電池的一些背后考慮。
先看看日本豐田。豐田把推廣應用燃料電池作為戰(zhàn)略性任務來看待,在其規(guī)劃里面,傳統(tǒng)汽車節(jié)能減排-混合動力推廣-燃料電池應用及普及是三大階段性部署。所以,豐田早早的把Mirai推向了市場,并開始著手加氫站的建設和試營運。
再看看韓國現(xiàn)代。早在1998年現(xiàn)代就開始研發(fā)燃料電池技術,并在2013年推出了途勝ix FCEV,這款車也成為了全球最先量產的燃料電車車型,拔得了頭籌。2018年現(xiàn)代進一步推出了NEXO,采用了全新的燃料電池技術平臺,續(xù)航里程提升至609km。超過了豐田Mirai的502km,更是超過了本田Clarity的589km。
如果你認為現(xiàn)代走的早,那就大錯特錯了,歐洲車企并不甘于人后。1994年奔馳就已推出首款氫燃料電池車——NECAR1,只不過這只是一款概念車而已,續(xù)航僅僅只有130km。此后NECAR2、NECAR3、NECAR4、NECAR5、NECAR5.2陸續(xù)發(fā)布,但都只是概念狀態(tài),直到去年奔馳GLC F-cell(插混氫燃料)問世,才算是真正意義上接近實用的產品出手。不光是奔馳,大眾、寶馬也在抓緊開發(fā)燃料電池車型。
顯然,國外的這些車企都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燃料電池車型開發(fā),一副恨不得明天就要把車拿出來開賣一樣。然而靜下心來觀察,這些車企不過都是在做技術驗證,包括豐田在內,并沒有明確推廣和應用燃料電池車型的具體計劃!
而更加需要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日本,還是韓國,還是歐洲,它們有著非常相似的國情特征:領土面積狹小。什么意思呢?直白點講,它們如果要實現(xiàn)全社會的車用能源更替,所花費的代價,遠遠比不上中國。這也是為何美國在燃料電池上并不是那么積極和熱衷的原因。
三、立足實際,應用并非當務之急
對于任何一項技術,研發(fā)和應用是兩個不同層級的概念。研發(fā)只考慮技術可行性、可靠性等問題,應用則要結合實際情況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但我們的實際狀態(tài),卻與這個理念有著很大的差異。在鋪天蓋地的宣傳之下,我們將發(fā)展燃料電池的重心放在了如何加快應用步伐之上,卻忽略了我們自身的實際情況。
一是忽略了自身實力差距。豐田、大眾、奔馳這些國際巨頭,每年擁有數(shù)十億、上百億美元的利潤,遠超多數(shù)中國車企的營收規(guī)模。人家有錢有資本燒燃料電池應用,我們實際上是掏不出這么多錢的(燒也是燒財稅的錢并非企業(yè)的錢),不能窮跟風。
跨國車企2017年營收及利潤情況(億美元) | ||
車企 | 營收 | 利潤 |
豐田 | 2547 | 168.99 |
通用 | 1664 | 94.27 |
寶馬 | 1041 | 75.89 |
日產 | 1082 | 61.23 |
大眾 | 2403 | 59.37 |
本田 | 1292 | 56.9 |
現(xiàn)代 | 807 | 46.59 |
福特 | 1518 | 45.96 |
戴姆勒 | 1695 | 94.27 |
制表:汽車之家行業(yè)評論員 |
二是忽略了應用環(huán)境差別。前面已經(jīng)說到,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車輛應用規(guī)模龐大,燃料電池在還沒有確切有解決三大問題的有效途徑之前,我們就貿然突進、加速應用,存在著巨大的路徑選擇風險。
三是忽略了燃料電池技術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從技術研發(fā)到產品應用,通常有較長的周期。目前國際上普遍認為,燃料電池在乘用車領域進行大規(guī)模應用可能要在20年后,如此長周期,我們就開始著力推廣應用,是一種技術冒進。
在這樣的忽略面前,我們當前的政策過度將重心放在了補貼上面,對于燃料電池設置了很高的補貼金額,變相引導了車企將應用燃料電池技術作為首要目標,而忽視了在技術儲備期,應當以基礎研究和專利突破作為重點!
國家對氫燃料電池車補貼基準(萬元) | ||||
時間 | 乘用車 | 商用車 | 輕客/輕貨 | 大客/中重貨 |
2013年 | 20 | 50 | / | / |
2014年 | 19 | 47.5 | / | / |
2015年 | 18 | 45 | / | / |
2016年 | 20 | / | 30 | 50 |
2017年 | 20 | / | 30 | 50 |
2018年 | 20 | / | 30 | 50 |
2019年 | 20 | / | 30 | 50 |
2020年 | 20 | / | 30 | 50 |
對于推廣應用補貼設置這么高,但對于關鍵技術研發(fā)卻略顯“寒磣”。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十三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中,新能源汽車專項共計投入資金才28億元,其中分到燃料電池汽車的不到一半。與此相比,美國僅在奧巴馬期間就投入了高達17億美元(超百億人民幣)、2010-2015年期間日本政府向NEDO研究組織投入32.4億元、德國政府計劃投入110億元。研發(fā)與應用的著力點差異,可見一斑。
四、基礎研究和專利突破才是關鍵
還是拿豐田舉例子。豐田發(fā)展燃料電池技術的關鍵在于什么?在于幾輛Mirai幾個加氫站嗎?不是,豐田當前在燃料電池方面最大的功夫,是下在了基礎研究(包括理論、材料、技術構型等方面),是下在了專利儲備方面。
『數(shù)據(jù)來源:Innography.com』
也就是說,豐田并沒有過早拿應用當回事,在其戰(zhàn)略規(guī)劃里面,直到2050年燃料電池都只占很少一部分。在此之前,扎穩(wěn)根基才是它最想做的事,用中國古代的話講,這是“廣積糧、高筑墻、緩稱王”。
所以,我們應該把部署的重心做出重大調整了!必須緊緊瞄準基礎研究和專利儲備上面下功夫,將資源向在這兩方面做出戰(zhàn)略性傾斜。具體而言,最要緊的事就是盡快調整補貼政策對燃料電池車型的設計,將購車補貼全面轉為基礎研究和專利突破的扶持上去,留適當財政資金用于規(guī)定區(qū)域的少量車型使用和驗證補貼。
在這一期間內(至少十年),我們必須將膜電極、電堆、質子交換膜等核心部件相關的技術和專利盡可能的掌握齊全,做到與全球先進水平同步。在此之后,再視實際情況變化,對燃料電池應用做出相應的、合適的部署。有了核心技術,推廣應用都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全文總結:
說了這么多,其實筆者就一個意思,我們現(xiàn)在過度糾結于燃料電池推廣應用,將補貼過度導向前端購車,忽視基礎技術是一個本末倒置的行為,政策也好車企也好,不要被國外車企極為稀疏的應用案例帶偏了方向,要注意到它們真正的重心所在。不然即便用天量補貼來建立一個規(guī)模上光鮮、數(shù)據(jù)上亮眼的燃料電池應用樣板,也必定是一個無基之塔、浮泛無根,遲早會被空心化害得頃刻倒頹。(文/汽車之家行業(yè)評論員 智電汽車)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