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拆解分析] 寶馬1系是最小的掛著寶馬車標的車,通常以乖巧一面出現(xiàn),雖然也有130這種鋼炮角色,但基本上還算比較“親民”的,不過這次寶馬M部門毅然把1系也給“M”了,硬是把一臺340馬力的3.0升直六渦輪增壓發(fā)動機植入了1系上,1500轉即可爆發(fā)的450牛米的扭矩用來驅動1.5噸的車身絕對不能簡單用“大馬拉小車”來形容,更為囂張的是,這貨竟然配備了一具6速手動變速器。這一切換來的是將其推入了5秒俱樂部,而擁有這一切的價格,“僅僅”是六十多萬元人民幣!
對這輛1系M的詳細評測內容稍后將由我們評測部門送出,本篇文章主要針對車身設計以及底盤的結構做一次解讀。從外觀上看,1系M采用了轎跑車性的三廂結構,用以平衡前端碩大的發(fā)動機,并且裝備了大量的運動化套件結構。車頭下方的擾流板可以優(yōu)化發(fā)動機進氣以及用以冷卻的空氣流,并提供一定的下壓力。由于N54發(fā)動機精力過于旺盛,需要“去火”,所以除了中間的發(fā)動機冷卻液散熱器之外,在兩側的進氣口后方依然設有散熱器,左側為發(fā)動機冷卻液輔助散熱器,右側為機油冷卻器。
前杠最旁邊的豎條進氣口可以冷卻前輪剎車,這對于一款高性能車來說很有必要,而對后輪的冷卻則是另外一種形式,我們看到車尾包圍在車輪后方一樣有一條開口,而這個開口則是在尾部氣流形成的低氣壓的作用下,向外抽出空氣,用以對后輪剎車冷卻。
再看底盤部分。1系M的底盤設計的比較規(guī)整,所謂規(guī)整實際上就是用護板將發(fā)動機及變速箱下方覆蓋。作用其一為對發(fā)動機和變速箱起到一定保護作用,可以防御較小顆粒的飛沙走石,以及含有融雪劑的雪水;其二為整理車身下方氣流,降低噪聲并提高車輛穩(wěn)定性。
由于1系M為直六發(fā)動機,所以排氣管偏向車身一側,而非對稱的走線。并且因為是雙渦輪的設計,每三根排氣歧管匯合一根分排氣管,推動渦輪運轉,為保證一定的排氣背壓,兩根排氣管并不急于匯合,而是延后一定距離,在車身的中央位置才匯合。
不過天下事合久必分,這根排氣管在經(jīng)過后端消音器之后,又一分為四,形成四個尾喉。但這四個尾喉并非每時每刻都全部工作的,低轉速時,只有外側兩個排氣,中間兩個關閉,以便建立一定的排氣壓力,只有轉速上升到一定程度時,內側兩個排氣管才會打開,使廢氣盡快排出,并產(chǎn)生銷魂的排氣聲。
1系M的樹脂油箱被排氣管和傳動軸分為左右兩個部分,我們可以看出右側明顯偏大一些,這個設計在下一篇《解讀寶馬50:50配重》的文章里會單獨討論。在油箱下方,另有兩根鋁條,在保護油箱的同時,也起到一定的底盤加固作用。
制動系統(tǒng)
俗話說:跑得快更要剎得住,1系M的剎車系統(tǒng)也是我們值得關注的要點。前后均采用了較大的打孔通風剎車盤,在增加制動力度之余,也抑制了熱衰減。剎車卡鉗為天合出品,單活塞的設計讓人有些感到遺憾,但實際制動效果很是令人滿意。
不到1.6噸的整車質量(后文會詳細解讀這一數(shù)字),配以前245,后265的米其林PS2運動型輪胎,這樣的配置不僅提升了操控性,也很大程度地提升了制動性能,所以即便是單活塞的卡鉗,也并未成為制動環(huán)節(jié)的短板。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