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新鮮技術解讀] 稍早前,我的同事楊鵬為大家?guī)砹?a href="http://www.bjhplwc.com/tech/201808/921441.html" target="_blank">長安L4自動駕駛的詳細解析/體驗,長安汽車在自動駕駛方面的努力以及最終效果還是值得肯定和鼓勵的。而這一次,借著長安汽車技術開放日的活動機會,我來到重慶探尋了更多的長安科技、未來發(fā)展方向。
● 新能源車碰撞測試
這次技術開放日展示了諸如自動駕駛、碰撞、NVH、材料以及VR等諸多技術,這其中自動駕駛等之前介紹過的內容我就不再過多闡述了,大家可以查看之前的文章進行了解。好了,這一次的內容讓我們從新能源車碰撞測試說起。
此次碰撞的目標車是一臺剛上市不久的逸動EV460,剩余電量80%,并全程處于通電狀態(tài)。撞擊它的子彈車重達1.4噸,子彈車將采用追尾的方式撞擊目標車左半邊車尾,時速則為80km/h。由于這次碰撞測試的目的并不是車輛對乘員的保護,所以車內也沒有放置昂貴的假人(單個假人售價都在百萬級別)。
那這次碰撞的目的又是什么呢?首先是為了檢測純電動車型在保護電池等方面能否經受碰撞的考驗。其次,目前碰撞測試都缺少尾部碰撞的場景,但在實際事故中,車尾碰撞的占比挺大的,所以編輯猜測長安或將是提前做好此類碰撞的儲備。
通過碰撞情況來看,車身結構未見明顯的變形,車門可以順利打開。最重要的是,車輛后懸架以及電池等組件并沒有受損,使用熱成像儀器檢查整車也未出現(xiàn)漏電的情況,整體安全性還是值得肯定的。
● NVH試驗
長安汽車擁有整車混響室、發(fā)動機消聲室、隔振元件試驗室等多個獨立試驗室,我們此外前往的是整車半消聲室。消聲室轉鼓工作時的靜音性能不錯,再加上室內5面都布滿了吸聲體,為分析車輛噪音產生的原因和傳播路徑提供了很好的硬性條件。
現(xiàn)場采用了一臺長安CS85進行試驗,工程師在其車內各個頭枕處都安放的進行收音的麥克風,其采集的數(shù)據(jù)實時顯示在電腦屏幕上,方便工程師直觀的了解車輛NVH表現(xiàn),進行分析、優(yōu)化。
● 光影流動技術
或許“光影流動技術”給人的感覺有些空洞,不太好猜測這究竟是干嘛的。其實很簡單,它通過光學分析技術采集實車外型數(shù)據(jù),并對鈑金、造型等方面的原因加以分析,最終量化視覺可見問題,提升車輛整體的視覺效果。
● VR技術應用
談到VR,相信許多朋友能夠想到我們汽車之家推出的全景看車等功能,其實在長安汽車內部諸多工作也開始使用這一“網紅”科技,車身色彩設計方面便是如此。通過渲染軟件,設計師在佩戴VR頭盔、手柄后能夠自由的切換場景、車身顏色,查看不同環(huán)境、光線下車輛的色彩情況。這對于將顏色快速匹配車體造型,縮短研發(fā)周期很有幫助。
此外,VR還被應用在工廠。通過計算機模型對車輛制造過程和生產線進行仿真,工程師直觀的對廠房、設備進行評估、體驗,找尋其中還需優(yōu)化的地方,提高設備的利用率,使工廠運行狀態(tài)和產品質量都得到提高。此外,這一技術還被使用在零部件裝配當中,都是為了發(fā)現(xiàn)問題、提升效率/質量。
● 機器視覺識別技術
提升零部件裝配效率/質量,除了使用VR技術外,長安魚嘴工廠還配備了“機器視覺識別技術”。它通過位于沖壓車間末端的攝像頭,對沖壓部件進行拍照、分析,識別出有瑕疵的沖壓件。減少了人工數(shù)量,檢測速度和質量得到了相應的提升。
● 車身結構材質
一輛車安全與否,除了我們熟悉的安全氣囊、車身穩(wěn)定系統(tǒng)等配置外,車身結構以及所采用的材質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相信大家對于高強度鋼、超高強度鋼、以及鋁合金等材質已經不陌生了,但在一款家轎上使用碳纖維材質還挺少見的吧?當然,展車更多的意義是在試驗、探索,如何降低成本才是你我早日用上碳纖維材料的關鍵。
● 動力系統(tǒng)
現(xiàn)場展示了混動、插電式混動以及純電動的動力系統(tǒng),畢竟沒有廠家敢忽視新能源領域,這也是國產政策所倡導的。長安第二代混合動力系統(tǒng)搭載一臺1.5T發(fā)動機(熱效率為40%),可用于兩種車型。大家可以簡單的理解為,電池容量大的為插電式混動,反之則為普通混動。另外,其可實現(xiàn)MPA平臺多款車型的覆蓋。
無論是插電式混動,還是純電動車型,它們的電池包都采用的是液冷的冷卻方式,防護等級為IP67,長安CS75 PHEV車型便是采用的這套電池總成。此外,一體化電驅系統(tǒng)同樣是長安自主研發(fā)的部件。其集成了整車控制器、減速器、直流變換器以及等部件,相對于現(xiàn)款EV460車型的電驅產品能夠降低20%的成本、效率提升了5%、重量和體積分別減少7%以及10%,優(yōu)勢明顯。
● 便捷充電
相信許多人都和我一樣,對于有線的束縛極為反感,除了不太方便外,也影響美觀。無論是有線耳機、有線麥克風,還是網線都是如此。它們能和藍牙耳機、無線網絡相比嗎?
既然手機都能無線充電了,那汽車何嘗不可?于是長安向我們展示了這套無線充電系統(tǒng)。其采用了電磁諧振技術,傳輸距離達到了130mm(±30mm),且支持App遠程操控,便利性方面沒有太多問題,但充電效率依舊沒能得到太大提升,充電耗時與慢充相似。
● 編輯總結:
今年的長安汽車技術開放日展示的內容非常豐富,從大熱的新能源、VR,到各項提升效率/質量的新技術,長安向我們展示了從制造到整車的方方面面。這其中,用VR來查驗工廠、工位的合理性確實給人一種腦洞大開的感覺,想法不錯。當然了,車輛碰撞安全、NVH以及動力系統(tǒng)性能的提升等方面才是消費者更為關注的,希望各種新科技能夠早日應用在量產車型吧。(圖/文/攝 汽車之家 周楚然)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