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F1賽事] 賽車場中,有一種神奇的橡膠,它能決定賽車的速度,可以讓處于下風的車手逆襲翻盤,也可以讓領跑的選手痛失冠軍。毫無疑問,我們正在討論的就是輪胎。F1中的輪胎有左右比賽走向的能力。那么,F(xiàn)1中的輪胎規(guī)則是怎樣的?在F1七十多年的歷史中,輪胎又經(jīng)歷了怎樣的演變?
賽車輪胎的天花板
F1的速度可超過300公里/小時,過彎時橫向加速度高達4G,要想輸出如此巔峰的性能,作為賽車與賽道第一接觸點的輪胎也必須有天花板級的實力。
倍耐力是當今F1的唯一輪胎供應商,目前提供干地輪胎、濕地胎和全雨胎三種輪胎。
-干地胎:
干地輪胎是胎面沒有花紋的熱熔胎。這種胎會在胎面溫度升高后,自身融化呈凝膠狀態(tài),從而提高抓地力。干地輪胎又從硬到軟分為C1到C5五種配方。
輪胎的硬度是一把雙刃劍。輪胎越軟,其抓地力越大,磨損越快,升溫越快;輪胎越硬,抓地力越小,磨損越慢,升溫越慢。
F1輪胎性能雖強,但磨損快壽命短,在比賽中只能用區(qū)區(qū)十幾到幾十圈。F1規(guī)定了每位車手在正賽中至少需要使用兩種不同配方的輪胎,這強迫賽車在每場比賽都必須進站換胎。是追求速度還是耐用,不同配方的輪胎怎么搭配,在什么時間更換,都是每支車隊每場比賽需要考慮的問題,也往往是決定勝負的一環(huán)。
-濕地胎和全雨胎
濕地胎和全雨胎的胎面有排水花紋。濕地胎應用范圍很廣,可在無積水或正在變干的濕地使用;全雨胎則能在每小時300公里的速度下每秒排出85升水,輪胎輪廓也專門做了提高抗滑水性能的設計。
多彩的輪胎,全面的性能
從上文中,我們可以看出F1實際上有七種不同的輪胎?赡蹻1也覺得太復雜的分類讓車迷一頭霧水,于是用顏色對輪胎種類進行了標記。濕地胎是綠色,全雨胎是藍色。
干地胎的情況有點復雜。每一場比賽,倍耐力會根據(jù)賽道具體情況從C1到C5五種輪胎配方中選出三種配方,作為當場比賽的用胎,并以紅黃白三色分別表示軟胎、中性胎和硬胎。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紅黃白只代表當場比賽中,被選中的三種配方輪胎的相對軟硬度。到了另一場比賽,紅黃白三色對應的可能就是另外三種不同硬度的配方。
F1規(guī)定每位車手每站比賽最多只能使用13套干地胎、4套濕地胎和3套全雨胎,四個車輪必須使用同一規(guī)格的輪胎。每站的可用輪胎數(shù)看著充裕,但實際上車隊不能隨意調(diào)配使用,必須遵循一定規(guī)則。
每節(jié)練習賽后,車手都必須交換兩套干地輪胎;F1還會指定一套干地輪胎用于排位賽Q3,結束后也要歸還。經(jīng)歷了這一套復雜的輪胎交還規(guī)則后,正賽中,進入Q3(正賽中前十起步)的車手有6套干地輪胎可以使用,其他車手有7套干地輪胎可用。
精彩輪回:豪門的起起落落
作為與賽車性能息息相關的部分,輪胎在F1逾七十載歷史中也經(jīng)歷了巨大的變化。
50年代:百家爭鳴
在F1誕生之初,那個賽車和民用車尚未涇渭分明的年代,F(xiàn)1輪胎也和民用胎差別不大。50年代的F1輪胎胎面帶溝槽,輪胎整體窄而高,四個車輪的尺寸一致。
最初有6家輪胎品牌活躍在圍場內(nèi):那個年代是倍耐力、鄧祿普和Englebert爭霸的年代,火石、Avon和馬牌也曾短暫登場。
60年代:鄧祿普稱霸
來到60年代,車隊們意識到輪胎對圈速的影響,輪胎重量不斷減輕,接地面積不斷加大,前后車輪尺寸不一的輪胎搭配也開始出現(xiàn)。鄧祿普由于在輪胎材料和尺寸上不斷創(chuàng)新,成為那個時代的霸主。
70-80年代:軍火競賽
70年代開始,隨著賽車越來越快,對輪胎抓地力的要求越來越高,F(xiàn)1輪胎也進入了“軍火競賽”的年代。那時,人們發(fā)現(xiàn)沒有花紋的“光頭胎”可以最大程度增大輪胎接地面積,提高抓地力,于是在1971賽季,光頭胎登上了F1舞臺,開啟了一個新時代;由于馬力的劇增,F(xiàn)1賽車對輪胎耐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1977年,更堅固的子午線輪胎在F1賽場出現(xiàn)。
進入80年代,F(xiàn)1輪胎開始變小,前后輪的尺寸趨向一致。1985年,用于加熱輪胎以方便達到工作溫度的暖胎毯第一次出現(xiàn)。
這個時期,輪胎品牌間的競爭也異;馃。固特異、倍耐力和米其林相繼推出新技術和新產(chǎn)品:固特異推出了光頭胎,米其林祭出了子午線。輪胎制造商間的爭鋒日益白熱化。
90年代:溝槽胎重現(xiàn)江湖
F1輪胎在90年代的最大變革是1998賽季,F(xiàn)1出于安全因素把帶溝槽輪胎重新引入F1,取代了光頭胎,賽車的抓地力水平也隨之下降。
90年代前期是固特異一家獨大的王朝。這家美國公司在1992到1996賽季是F1輪胎唯一供應商。但壟斷顯然對F1不利,1997賽季,普利司通進入圍場,憑優(yōu)異的性能向固特異發(fā)起了挑戰(zhàn)。
1998賽季收官站,在固特異退出F1前的最后一戰(zhàn),使用固特異輪胎的舒馬赫在有機會爭奪世界冠軍的情況下爆胎退賽,固特異的F1之旅以遺憾收官。
2000年至今:光頭胎重返,單一品牌開啟
進入21世紀,F(xiàn)1輪胎被設計得更堅固,2009年,光頭胎又回到了F1。往日巨頭米其林從2001年開始回歸F1。法國品牌的這次回歸雖然拿到了總冠軍的榮譽,但也和FIA(國際汽聯(lián))積累下了矛盾。
兩者矛盾最戲劇性的高潮是2005年的美國大獎賽,使用米其林的拉爾夫·舒馬赫在練習中發(fā)生爆胎事故,讓所有人意識到米其林輪胎在這條賽道有安全隱患。米其林希望FIA接受修改賽道布局以增加安全性的解決方案,但遭到拒絕。最終,米其林挑唆7支客戶車隊罷賽,令當年的美國大獎賽上演只有三支車隊比賽的鬧劇,嚴重影響賽事形象。米其林也在2006賽季后退出F1。
2011年開始,F(xiàn)1開啟單一輪胎品牌時代,倍耐力成為唯一輪胎供應商至今。2022年,F(xiàn)1告別13英寸輪胎,翻開18英寸輪胎的新篇章。
有溝槽輪胎和光頭胎的交替上陣,輪胎豪門的沉浮……F1輪胎的背后,是賽車科技和速度的進步,賽事運營理念的轉變,還有F1賽車永遠挑戰(zhàn)極限,力爭優(yōu)勝的精神。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