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懸架福特(進口)-Mustang
● 底盤總覽
● 前懸架結構
在前懸架形式方面,新老兩代野馬設計風格上的差異便已初現(xiàn)端倪。為提升車輛操控性,第六代野馬使用了改良后的麥弗遜式前懸架,更靈活的下控制臂可使車輛在過彎時擁有更為直接的操控響應,而第五代野馬則將設計重點放在了提升構件強度上,雖然懸架的整體用料略顯粗放,但對高速、大負荷駕駛工況的耐受性理論上更為出色。
新老兩代野馬均使用了全框式鋼制前副車架,與非全框式副車架相比,在結構強度及抵御撞擊方面更具優(yōu)勢?杉幢愀避嚰艿念愋拖嗤,但仔細觀察你會發(fā)現(xiàn),二者之間還是存在著一定差異。
第五代野馬的副車架后部呈大角度“八”字形開口,這種設計會在一定程度上對車身的前部橫向剛度產生影響,加劇后驅車本就容易發(fā)生甩尾的特點,使車輛變得更加難以駕馭。為解決這一弊端,第五代野馬在前副車架的后部加裝了橫向加強桿,以彌補橫向剛度上的不足。
第六代野馬的前副車架則在設計之初便對此有所考慮,通過縮小開口角度,進而改變自身承力結構,即便沒有防傾桿也可保證副車架的橫向剛度足以滿足需要,使底盤的零件數量得以精簡。
車輛懸架
● 后懸架結構及相關細節(jié)
在后懸架方面,新老野馬的差異更是天壤之別。第五代野馬延用了前幾代野馬(第四代除外)的整體橋式后懸架,從結構上看這一代野馬的后懸架更像是一款硬派越野車,相信一般的路面顛簸對它來說那都不叫個事兒,當然這依舊是基于美國人的視角開展設計的,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傳統(tǒng)野馬的原味。第六代野馬的后懸架則與歐系車型風格極為相似,不僅換裝了多連桿式獨立后懸架,還大量采用質量更輕的鋁制部件,以降低簧下質量,提升車輛操控性。
如果僅從上面這個圖片角度來觀察,你很難想象它們竟然是同一廠商生產出來的同一種車型,確實,第五代野馬的整體橋式后懸架很大程度上是傳統(tǒng)野馬風格的一種延續(xù)。對野馬歷史有一定了解的人想必知道,除第四代野馬外,前三代野馬均采用了同樣的設計,雖然這樣會在很大程度上犧牲車輛的操控與舒適性,但對大馬力發(fā)動機的耐受能力會有所上升,這恰恰與追求速度極限的美國Pony Car性能車文化相一致。
當然,許多時候,文化也是有國界的,第五代野馬粗獷豪邁的美式風情顯然到了歐亞大陸有些水土不服,這里的人們對舒適與操控更為熱衷,因此面向全球的第六代野馬便改用多連桿式獨立后懸架,盡量讓車變得好開一點、舒服一點,至少從結構及用料上看,這種傾向已十分明顯。
新一代野馬在懸架系統(tǒng)上最大的變化就是后輪終于用上了獨立懸架。在這之前的野馬,后輪全都是用類似卡車那樣的整體橋式非獨立懸架。這就是為什么開前幾代的野馬,你會發(fā)現(xiàn)油門稍微給大了,后輪就容易打滑。因為地表肯定不可能是絕對平坦的,因此硬軸懸架的抓地能力肯定是不如獨立懸架,這是它們的物理結構所決定的。2015款野馬所采用的后輪獨立懸架還并不是一般設計,它是一種獨特的鋁合金H臂形式,別的品牌目前只在一些高檔車上才會采用。比如說現(xiàn)在的寶馬5系、7系,還有法拉利的跑車,采用的就是這種H臂后輪獨立懸架。你可能會覺得福特真大方,某種程度上說的確是的。但還記得我在這篇文章開頭說過的Pony Car的幾個特征之一“車子采用大批量產普通類型的零件”嗎?這一點福特在野馬上可沒放過。
野馬這個后輪獨立懸架,并不是福特專門給它設計的,而是從同廠的蒙迪歐(美國市場叫做福特Fusion)那里搬過來。照搬的后果就是優(yōu)點和缺點也一塊兒弄進來了。我們留意一下它的剎車系統(tǒng),細心的讀者會發(fā)現(xiàn):上一代的野馬,前輪剎車卡鉗是位于前輪軸以后,而后輪剎車則是在后輪軸前頭,所謂的對立式剎車卡鉗;假如你再觀察其它的跑車,包括眾多超跑你也會發(fā)現(xiàn)它們的剎車系統(tǒng)也是這種布局,這絕對不是巧合?椿2015款野馬,它的后輪剎車卻移到了后輪軸的后方,這是因為蒙迪歐(Fusion)的后輪剎車也是這個樣子,現(xiàn)在被照搬了過來。原則上對于跑車來講,后輪剎車在后輪軸前方是更好的,具體為啥這里面大有文章,另文再說。
車輛懸架
● 保證各部件的強度是第一要務
在550馬力V8發(fā)動機的拉扯以及近1.8噸的車身整備質量下,底盤需要足夠大的強度才能得以保證。所以精準的底盤調;蛟S不是這款車最重要的設計取向,擁有與外形同樣強悍的車身強度才是設計人員首先考慮的。
GT500采用前麥弗遜式懸掛,結構上相對簡單,較厚的鋼制下擺臂需要分別承受來自橫向和縱向上的力。最令我吃驚的是GT500防傾桿的厚度甚至超過了34mm,這也是我目前見過最粗的防傾桿,由于車頭較重,這樣的設計可以更好的抑制車頭的側傾。另一方面,前輪的制動系統(tǒng)采用了Brembo的4活塞卡鉗,目的就是幫助駕駛者更好的駕馭這只野獸。
車輛懸架
● 粗獷、狂野的整體橋式后懸掛
GT500的后懸掛又再次詮釋了技術人員對這款車的設計取向,一根足夠粗獷的整體橋最大程度的為這只野獸提供了撒野的資本,什么拖曳臂、多連桿在這里都會顯得“弱不禁風”。后橋的中央是一個機械式的限滑差速器,其后端為鋁制材質,再加上散熱鰭片可以為內部的機械部件提供良好的散熱。
GT500的整體橋式后懸掛通過三根連桿為其提供縱向和橫向上的受力,兩根縱臂是GT500前后懸掛系統(tǒng)中唯一的鋁制部件,由于其只承受簡單的拉伸力,所以這種鋁制部件完全可以在強度上勝任要求。
橫向連桿用來給后橋提供橫向力,它的另一端直接連在車體的縱梁上,同時在兩根縱梁間又有一根C字形截面的梁來進一步提高車輛尾部的整體強度,最終還是要降低激烈駕駛情況下各部件的變形和位移量。
在整體橋的端部設計有限位膠塊,在那種高速緊急變線的情況下,用以限制彈簧的壓縮量,保證車身的行駛姿態(tài)。
野馬車的底盤沒有高科技,從結構上講和50年前沒什么區(qū)別,前軸麥弗遜懸掛,后軸還在用傳統(tǒng)的整體橋,和我們熟悉的“切諾基”是一樣的,此設計通常用作硬派越野車或載重汽車,裝在高性能跑車上簡直過于粗獷,好在底盤剛性值得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