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浮山游玩-沖虛古觀
對于許多北方的朋友來說,廣東的著名山脈不外乎是丹霞山、白云山之類的,其實羅浮山的名氣不亞于之前兩者。
羅浮山是我國道教十大名山之一,位于惠州博羅縣長寧鎮(zhèn)境內,地處嶺南“旅游休閑走廊”的中心地段,是構成“廣州――香港――惠州”旅游金三角的支撐性景區(qū)和代表型景區(qū)。景區(qū)規(guī)劃總面積260平方公里,內有大小山峰432座,飛瀑名泉980多處,洞天奇景18處,石室幽巖72個。史學家司馬遷把羅浮山比作“粵岳”,所以羅浮山素有“嶺南第一山”之美稱。
其實談論起羅浮山的名人,不得不提的就是北宋的大文人蘇軾了。在蘇軾被貶惠州期間,多次光臨羅浮山,這里便留下蘇軾許多有關羅浮山的詩句了。最著名的一首莫過于《惠州一絕》的食荔枝二首·之二。傳說是東坡先生對廣東話的誤解,還原成廣東話,應該是“一啖荔枝三把火”,要真是一日三百顆的話,那是多么驚人上火的程度。
除了詩句以外,羅浮山還留下眾多關于蘇軾的閑情雜事。例如這座會仙橋,相傳在紹圣元年,蘇東坡到羅浮山游玩,酒后巧遇一名村姑,于是詩興漸起,吟到“尋幽探勝入羅浮,乘醉策杖覓歸途。雨后山花香更美,村姑回眸勝仙姑”的打油詩。這名村姑見到蘇東坡如此放肆,就回敬了他一句:“東坡游罷過西湖,舉杯邀月作狂徒。是非只為多開口,記得朝廷貶你無!碧K東坡頓時心頭一驚,后來才知道遇到了仙姑,等到回頭去尋找時,卻突然下起了傾盆大雨,溪水暴漲沖走了回去的木橋。正在這時候鐵拐李路過,于是把鐵拐變成一座橋讓蘇東坡過了溪。后人為紀念蘇東坡與何仙姑、鐵拐李相遇,建起了這一座“會仙橋”。橋板正中刻有“會仙橋”三字,是臺灣著名愛國詩人丘逢甲于清宣統(tǒng)三年所書。(注:資料來源于百度百科)
羅浮山給人的感覺就是人杰地靈,特別適合修心養(yǎng)性。這也或許為什么全國最有影響的道教宮觀之一的沖虛古觀會建立與此的原因吧。
沖虛觀位于羅浮山朱明洞景區(qū)麻姑峰下,南臨白蓮湖。為東晉葛洪創(chuàng)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初為葛洪修道煉丹南庵。葛洪“羽化成仙”后,晉安帝在此建“葛洪祠”,唐玄宗天寶年擴為“葛仙祠”、宋元祜二年哲宗賜額改為“沖虛觀”,一直流傳至今,成為全國最有影響的道教宮觀之一,杭州黃龍觀、香港黃大仙、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黃龍廟等,均認它為“祖庭”。
沖虛古觀有三奇:1.主殿三清殿周圍大樹環(huán)繞,屋頂卻無落葉;2.觀內無蜘蛛網;3.長生井井水能治病,昔日名曰“神仙水”。后來神仙水經考究得知水礦物質含量奇高,“神仙水”的謎底被揭開,不過之前二迷至今未解。
游覽沖虛古觀,不得不提的便是創(chuàng)建者葛洪。葛洪為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yī)藥學家,而且更是我國預防醫(yī)學的介導者。提起葛洪,人們或許很自然就想起“煉丹”二字,內擅丹道,其實這還遠不僅于此,葛洪外習醫(yī)術,研精道儒,學貫百家,思想淵深,著作弘富。他不僅對道教理論的發(fā)展卓有建樹,而且學兼內外,于治術、醫(yī)學、音樂、文學等方面亦多成就!侗阕印窞槠渲饕,他對文章及美學的論述就散布其中,雖然比較零散,但其價值還是不容忽視的。
以上的地方由于里面涉及神靈被管理者拒絕拍照,所以這些暫時就不能為讀者們一一道來了,想了解的話還得請親自到此地親身游歷一番。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