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順、平順、柔順--這三個關鍵詞我分別送給動力、傳動匹配以及底盤調校
用在騰翼C20R上的長城GW4G15發(fā)動機與騰翼C30完全一致,其實和之前凌傲上使用的1.5發(fā)動機也沒有差別,只是不知道長城從哪里又找出了一馬力,從105馬力變成了106馬力。
這臺全鋁的反置發(fā)動機在起步和中途加速的時候顯得非常斯文,用在1.12噸的騰翼C20R上并沒有顯得太輕松,必須要舍得把轉速拉至3000rpm以上才能感覺到發(fā)動機在使勁兒,開車時間長了難免會讓駕駛者像發(fā)動機一樣有點昏昏沉沉的感覺。當然,我說它溫順還有一點是因為它比較安靜,沒有聒噪的聲響,行駛在路上,大部分時間伴隨你耳朵的是來自路面的胎噪聲。
變速箱除了換擋行程比較長、擋位清晰度一般之外,在入擋的順暢感方面和平順性方面都可以接受。相鄰擋位間的轉速落差并不大,從1擋到5擋的齒比設定比較合理,配合容易上手(確切說是容易上腳)的離合器踏板,擋位的銜接平順而流暢。不過,5擋時速80km/h時,轉速已經達到了2000rpm,這樣的速比絕對談不上經濟,而且發(fā)動機在這個擋位也完全談不上什么爆發(fā)力了。
前面已經提到騰翼C20R使用的是四輪盤式制動,加上其制動踏板的行程緊湊,我想象當中本應是敏感而且制動迅速的特性,但是駕駛之后才發(fā)現(xiàn),每次踩下制動踏板都覺得制動系統(tǒng)輸出的制動力有所保留,四輪盤式剎車的優(yōu)勢并不明顯,試駕車的三角輪胎在抓地力上的表現(xiàn)也沒有可圈可點之處,制動需要時間適應。
而騰翼C30的底盤調校也比較柔和,換上了電動助力的騰翼C20R,在指向精度上和同級別小車相比差別不大,略輕盈的助力力度設定比較適合各種體質、各種性別、各種年齡的人駕駛,前麥弗遜后扭轉梁的底盤結構本身沒有亮點,但是如果要確切形容它的調校,我只能搬出一個俗得不能再俗的詞:“柔中帶剛”。
它的彈性元件--彈簧的剛性并不高,以至于一個210斤的媒體兄弟坐進后排就能輕松把后懸架的行程壓下去超過1/2(輪拱間隙直接從一拳變成兩指),但是它的減震器阻尼設定并不低,在緊急變線和大角度轉向的時候你就會發(fā)現(xiàn),雖然彈簧的剛性有限,但是當懸架行程快速壓縮時,車身仍然能夠保持較好的姿態(tài),得到足夠的支撐,這說明減震器采用了稍高的阻尼設定來保證車身的姿態(tài)。相應的,在低頻振動的路面上,懸架對起伏的吸收會非常柔和,而在高頻振動的路面上,抖動就會比較直接的傳入車內。
說直白一點,如果你的車行駛在一條波浪線上,懸架能夠很好的控制車身的起伏,保證乘員的舒適性,而如果你的車行駛在一條心電圖線上,那么不好意思了,懸架過濾不干凈,傳來的抖動需要由你的屁股和座椅一起來承擔。
請照顧我們的身材...
說完了這些,我還有一個嚴肅的建議提給長城,不要再把高度可調座椅作為區(qū)分車款檔次的配置了,最好全系標配,如果不能標配,就麻煩工程師們把方向盤上下調節(jié)的幅度再做大一點...
我們此次試駕的車型是清一色的低配版,說實話,騰翼C20R在內部高度上一點也不委屈“長人”,但是低配版的駕駛席卻一點也不適合1.8米以上的人,方向盤遮擋儀表且位置低、排擋桿位置低,腿部空間擁擠......開車時候真的很別扭。上下調節(jié)的方向盤?調節(jié)的幅度差太遠了,你讓我能再往上抬五個厘米才行...
我開過的凌傲、騰翼C30低配都是這種感受,因為長城采取的配置方法完全一致:低配沒有高度可調駕駛席,只有中高配車型才有高度可調座椅。那么身高1.8米的消費者就只能購買中高配以上的車型了(其實現(xiàn)在這種身材一點也不算高,是很正常的身高),這并不公平,連基本的車輛信息都不能完全觀察清楚,這只能說是車輛設計有問題,或者說不帶可調高度座椅的低配車型根本就不該拿來銷售...
牢騷發(fā)完了,還是那句話,希望能照顧一下我們的身材。
小結:
對于“跨界”,人們往往最先注意到的是它的前衛(wèi),卻忘記了它應有的多能與實用的特性。就連汽車廠商也常常只把“跨界”停留在設計風格的層面上,僅僅是借此概念推銷產品而已。當然,還是有很多廠商記得“跨界車”本應承載的使命,長城就是其中之一,而長城騰翼C20R,就是他們展現(xiàn)誠意的作品。騰翼C20R是這個價位上的優(yōu)勢是良好的通過性能和扎實的做工品質。對于預算不多,卻想要在有限的選擇里找到另一種活法的人們而言,C20R是個不錯的選擇。(文/圖/攝影 汽車之家 范鑫)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