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特斯并沒有在現(xiàn)款車型上使用自己制造的發(fā)動機,目前在華銷售的3款車全部采用豐田的機器。Elise S作為身材最小的一款車,搭載了一臺4缸1.8L雙VVT-i機械增壓發(fā)動機,Magnuson R900機械增壓器帶有中冷器。發(fā)動機橫置在駕駛員身后、后橋之前的位置,只驅動兩個后輪。
在如今這個動輒300馬力起步的年代,Elise S的動力參數(shù)很容易被淹沒。對于路特斯的車型來說,功率重量比是更值得關注的數(shù)據(jù),Elise S為238馬力/噸,甚至略超Cayman GTS的234馬力/噸。官方公布的0-100km/h加速時間為4.6秒,同樣與Cayman GTS的4.7秒相當,可見功率重量比的參考意義。
踩下沉重的離合器,將擋把塞入1擋位。先不要轉動方向盤,別忘了它既小又沒有助力,那會耗費你不少體力。待車輪開始旋轉,再操作轉向,你會發(fā)現(xiàn)它變“輕”了不少,這與卡丁車的原理是一樣的。
油門靈敏到令人發(fā)怵,不止因為它會讓車子猛躥,更因為近在腦后的發(fā)動機會用不加修飾的噪音和振動來回應。在適應之前,它們是恐懼心理的制造者。適應之后,其實Elise S的動力不算強悍,從不會給人血往后涌的刺激,卻留下令人難忘的原始感。那么直接,那么隨意,永遠緊跟你的動作,沒有半點拖沓。
轉向系統(tǒng)的反應時間為0,與卡丁車的差別好似只多了一些齒輪,改變了轉向比而已。賽道里,只要轉動方向盤,它就在和你較勁。輪胎每多承受一點橫向的摩擦力,手上的回饋力道就會變重一點,就好像你已經把手伸出了車外,在地上支撐著似的。真該慶幸自己是握著方向盤,否則幾圈下來,還不得磨到肩膀了。
然而就算不是真的用肉身去對抗地面,你的四肢和內臟也好受不到哪兒去。因為整臺車都在跟地面較勁,而你則要和離心力較勁。進入彎道,我雙手頂住方向盤,身體被巨大的橫向加速度牢牢按在座椅的側翼上。Elise S只負責吸收一點點沖擊,剩余的部分都要靠我那些“不太能拿得出手”的脂肪去搞定。奮力對抗了幾輪下來,我算是懂得了為什么賽車是一項體育運動。
慶幸的是,懸架的素質極高,前后左右的擺動都會被管理得井井有條。不會在重剎時嚴重點頭,也不會在S彎中被生拉硬拽,Elise S的4條輪胎始終保持著足夠的抓地力。所以我只是有節(jié)奏地在車里搖晃,這節(jié)奏是由我自己掌握的。
也因為中置布局的緣故,Elise S異常穩(wěn)定,車尾并沒有許多常見的前置后驅車那么活躍。高速彎,掠過彎心后我逐漸打開油門,隨著車速的緩慢提升,我發(fā)現(xiàn)Elise S在一點一點的向外偏移,它用這一絲轉向不足告訴我:極限就要到了。當時車速在100km/h左右,那個畫面我印象特別深刻:我瞄著前面要貼近的路肩,油門多一點,路線往外偏一點,油門收一點,線路就回來一點。真的就是這么精確,雖然一切只發(fā)生在幾秒內,但Elise S已經好幾次告訴我,如果不收油,你就會在下一個彎中失去走線,甚至沖出賽道。
然而這也正是它可怕的地方。在一個低速彎中,剛剛過了彎心,我便頂住油門,Elise S在平穩(wěn)加速,我感覺油門還可以再給多一點,于是輕微深踩了一些。沒想到,后輪忽然突破了極限,我連忙反打,卻早已沒了速度。也許與這寒冷的天氣有關,推頭與甩尾的那個臨界點太難找了,天知道車尾會在什么時候突然滑出去,弄得人措手不及。電子系統(tǒng)會在危難時刻果斷出手,避免你真的失控,但它只負責把最后一道關。
開Elise S賽道成績不好時,只能怪自己,因為根本挑不出車的毛病。它幾乎比任何車更原始、更純粹,完全由你掌控。最終,我們頂多在朋友圈寫下:路特斯不是給菜鳥玩的。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