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總成:S級的技術加持
乍一眼看上去,全新C級的動力總成貌似沒有“任何改變”,無論在歐洲還是在中國依然都是1.5T和2.0T的發(fā)動機組合,然而實際上內里卻有了大換血。
在上一代(205)后期的C級車型里,奔馳首次給引入了48V系統(tǒng),當時搭配的M264發(fā)動機,有1.5T和2.0T兩種動力設定。其實48V系統(tǒng)本身是非常優(yōu)秀的,能給駕駛者帶來很好的啟停體驗以及提升起步時的響應。但無奈上一代使用的P0布置的BSG形式的48V布局在可靠性性方便飽受客戶抱怨,讓客戶對這項新技術敬而遠之。
如今在新一代的C級上,這一點終于得到了改變:其48V電機從P0的BSG形式變?yōu)榱薖1布置的ISG形式。簡而言之,就是采用了S級上的48V系統(tǒng)。后者在推出了兩年多內,不僅用戶反饋中鮮見48V系統(tǒng)出故障,可靠性比P0布置的要好不少,而且其空調壓縮機也一并改為了電驅動,能長時間熄火也不會犧牲車內的溫度。
在歐洲先行上市的新C級有三個動力級別的,分別為C 180,C 200和C 300,僅C 300會搭載2.0T的M254發(fā)動機。而中國的也有三種動力版本級別,但僅有一款是搭載了48V輕混系統(tǒng),其余的1.5T和2.0T版本均是常規(guī)動力版。
就如開頭所說的,我們選擇的這臺C 200 AMG Line試駕車不僅是外形上最接近國產車型,就連動力總成也是最為一致的。與此同時,我們還試駕了C 300 4MATIC車型來進行對比。
●底盤解析
在試駕之前我們再來深挖一下新C級的“內里”,不過由于試駕車排期關系,我們這次在舉升機上觀測的是一臺C 300 4MATIC車型。但根據(jù)奔馳的信息,除了四驅專屬部件以外,其余懸架部件都是和C 200車型共享的。
首先相比起上一代的奔馳C級,整個前半部分的車身覆蓋更加嚴實,已經和更高一級的E級看齊。前部車底全部覆蓋了帶凹點整流設計的護板,把所有能覆蓋的地方都遮蓋了,且護板之間的過渡也非常平整,僅僅留出散熱位置。
仔細觀察前輪懸架可以看出,在整體設計上和上代C級一樣采用了下雙球節(jié)上單叉臂的組合式結構。整個前懸架結構僅有轉向拉桿為鑄鐵材質,其余包括車輪架和副車架均為鑄鋁材質。此處防傾桿拉桿(俗稱李子串)與車輪架連接是為了個四驅傳動軸騰位置,后驅車型是接在了下控制臂上。
視線來到了車身后部,后懸架下控制臂那兩個碩大的擾流板瞬間映入眼簾。擾流板的體積比上一代C級甚至新款E級都要大,可以最大程度減少此處高速時的亂流。
在副車架的后方固定有為后輪轉向服務的轉向電機,鑄鐵材質的轉向拉桿為充當前束控制臂。后副車架和上一代C級以及如今的E級S級一樣,均為雙層沖壓鋼板材質。
而這個在同級別車型中首次搭載的后輪轉向系統(tǒng)能實現(xiàn)最多2.5°的偏轉角。雖然沒有S級上面那個最大可達10°的那么夸張,但對于軸距并不長的C級來說,已經足夠了體現(xiàn)出差異了。
后輪懸架整體主要以鋼結構為主,只有車輪架和其中一根上拉桿是鑄鋁材質。前下控制臂依然包覆有塑料保護罩,防止輪胎濺起的石頭與泥水侵蝕。
總體而言,新C級的底盤是在上一代的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的優(yōu)化,硬件上沒有本質的區(qū)別。最大的亮點就是新加入的后輪轉向系統(tǒng),為新車提供更優(yōu)秀的高速穩(wěn)定性以及日用性。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