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設計殿堂] 對于影視明星而言,為了牢牢占據人們腦中的印象,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就得推出些符合當下觀眾口味的作品。對于平均換代周期5-8年的現(xiàn)代汽車而言,在生命周期接近一半的時候,廠家往往變會推出改款車型改變人們的審美疲勞。近些年,隨著家族化設計的愈演愈烈,這些改款車型往往會用上最新設計,但結果卻不盡相同。為什么有的車型依舊和諧、有的越來越丑?難道設計師們喪失了對美與丑的判斷嗎?
在消費者的審美喜好變更的越來越頻繁的今天,一款汽車平均的更新?lián)Q代周期由此前的5至8年,逐漸縮短至3到5年。即使是這樣,也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因此,不少車企選擇在一款產品生命周期一半的時候,為其進行中期改款,除了增添主流配置外,為其披上符合當下品牌設計趨勢的家族化設計也成為了改款項目的重中之重。
在那些從零開始設計的換代車型上,設計師能夠充分發(fā)揮實力,不過還有一部分生命周期處于中間位置的車型,數(shù)年的銷售時間令它們面臨著消費者審美疲勞的窘境,中期改款恰好能夠緩解這樣的尷尬局面,但問題在于多年前的設計與全新家族化設計風格可能會存在沖突,這便是考驗設計師功底的時候了。
■ 為什么有的車改款過后失去了往昔榮光?
現(xiàn)代汽車設計其實是一門頗具前瞻意味的學科,一款產品從立項到確定量產直至上市平均需要2至3年的時間,這就要求負責項目的設計師需要具有提前感知未來數(shù)年內消費者審美的能力。從立項至量產直至走到產品生命周期一半,這些年中整個品牌設計很可能發(fā)生天翻地覆的改變。因此,中期改款時,就會出現(xiàn)舊有設計與全新思想的撞擊。如果相互之間差距過大,就難免會帶給人汽車越來越丑,改款反而不如不改的情況。
隨著時間跨入2016年,底盤編號L33的第三代天籟悄然進入了生產周期中的第三年,這也就意味著它走過了一半的生命周期。此時的它迎來了中期改款,在動力總成保持不變的情況下,除了內飾部分中控臺上增加的全新液晶顯示屏、支持Carplay手機互聯(lián)功能外,它最大的改變就是外觀引用日產最新設計語言。
一直以來,無論是產品造型,還是駕駛感受,天籟在大多數(shù)人心中的印象總是與家用、舒適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新家族化設計則更偏向年輕化、運動化。因此當這兩種設計語言進行融合后,車頭部分就會出現(xiàn)新老設計思路的撞擊。當視角轉向車身側面時,就能發(fā)現(xiàn)由于側面并沒有過多修改,還保持著老款車型的大部分設計。
對于大部分中期改款車型而言,車身比例并不會進行過多修改,這也就意味著生產環(huán)節(jié)能夠沿用眾多成熟模具,有利于削減成本。因此當我們觀察改款車時,總能發(fā)現(xiàn)他們車身側面線條、比例與老款車型并無太大的區(qū)別。當車頭、車尾等部位應用最新家族化,車身卻仍舊保持舊有設計時,就會產生沖突感或者說不協(xié)調感。
天籟絕非中期改款引用家族化設計的先驅,實際上,德國人在10多年前家族化設計方興未艾之時,便已進行類似嘗試,這個先驅者便是今日中國市場豪華車銷量最高的奧迪,進行嘗試的產品則是奧迪A4。
“老大哥”A6上曾經分開的上下進氣格柵被貫穿式的“大嘴”設計取而代之。作為“小弟”的A4也開始應用這種設計。在其方興未艾的年代,其視覺沖擊力可想而知。不過除了這部分的變化,從B6“進化”到B7,兩代產品設計上的區(qū)別實在是有些乏善可陳。
對于換代車型而言,前輩車型3至5年的生產時間往往會給消費者造成一定的審美疲勞,因此人們對全新設計的渴望是顯而易見的。不過當A4從B6時代轉換為B7后,它的外觀最大變化只是車頭、車尾。前代車型帶來的審美疲勞并未完全消除,由此帶來的勢必是一定失落感。市場的反饋也間接反映了人們對其新鮮感不足的失望。
提及家族化,除了奧迪,大家腦中或許還會想到大眾。誠然,現(xiàn)在的大眾設計在人們心中的印象似乎多是千篇一律,不過,看似千篇一律的家族化臉譜也在不斷進化當中。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失去了往昔的光環(huán),有的卻因此獲益。
■ 明知改款后失去特點,為何還要“任性”?
6年前的2010年,一汽-大眾CC正式上市。一時間它贏得了不少贊譽,柔順的造型一改當時邁騰與生俱來的商務感,甚至很多人將它錯認為是一部跑車。3年后的2013年,同樣走過生命周期一半里程的它迎來了中期改款,可引入大眾最新家族化設計理念的它似乎失去了往昔的神韻。
當邁騰完成了從B6向B7換代后,已經生產了3年的大眾CC仍舊堅守B6的開發(fā)平臺,為了與時俱進的趕上新的大眾家族化設計浪潮,因此當中期改款來臨時,它的外觀設計明顯向著換代后的邁騰靠攏。進氣格柵上的鍍鉻裝飾條間距更加緊密,同時面積也有所增加。
不僅僅是大眾,其實對于大多數(shù)車企而言,在為產品進行中期改款之時勢必會極為慎重,但無法回避的是新老設計很可能存在一定沖突。此時盡管新老設計語言交匯產生了明顯的撞擊,車企仍會將其推向市場,其目的更多的是希望樹立全新家族化設計大旗,改變產品線上新、舊設計思路并存的局面。那些設計經典的舊有產品或許會被迫換上不那么合適的全新家族化外衣,從品牌長遠發(fā)展角度看,這樣的犧牲是必須的,畢竟一款車的成功與否擰不過樹立品牌形象的“大腿”。
■ 中期改款就一定不成功?
通過中期改款,提升產品視覺效果的當然不止是德國人。美國人在福特上同樣進行了嘗試,并且取得了成功。隨著2012年,最新一代蒙迪歐的問世,6邊形進氣格柵成為了福特最近的家族化設計理念。由于其酷似英倫豪華品牌阿斯頓·馬丁的設計,因此被車迷們戲謔的稱為“馬丁臉”。隨后,這個設計逐漸鋪向了整個福特品牌。
車壇之中,利用中期改款的機會引入家族化設計似乎多被認為是追趕時代潮流的好方法,當然也就有人反其道而行之,而且這個的細節(jié)只有諳熟品牌歷史的人才能讀懂。用網絡流行語形容,多少有那么些“懂的人自然懂”的意味。
對于中期改款的車型而言,很多時候使用最新家族化設計是不得已而為之。追上已經使用家族化設計思路的大部隊,完成品牌設計風格的統(tǒng)一是集團高層進行的長遠規(guī)劃之一。當全新旗艦車型樹立起新設計大旗后,隨后發(fā)布的新產品需要進行補充,當然這些已經量產的老家伙們也需換上新制服,減少不同時代、不同設計思路帶來的差異化。
目前林肯品牌旗下眾多車系采用的分離飛翼式進氣格柵已經應用了多年,消費者們經過時間的洗禮也在車輛逐漸更新?lián)Q代過程中接受了這個獨特的造型,甚至于在某種程度上講,這個設計成為了林肯品牌的一張名片,但是這個熟悉的設計正在消失。
當林肯2015年復活Continental車系時,設計師們一并拿出了全新的家族化設計,整體式的進氣格柵取代了個性化的分離式進氣格柵出現(xiàn)在車展亮相的概念車上。個性化的造型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更沉穩(wěn)的整體造型。
復活后的Continental為林肯樹立起了全新設計語言,隨后推出的全新產品也根據自身產品不同定位加以修飾。作為較早推出的產品,MKZ同時也換上了新裝,此前的個性換成了沉穩(wěn),這就像是一個剛剛畢業(yè)的大學生轉變成西裝革履的職場人。
每個成功的品牌,大多有其令人過目難忘的設計。保時捷的“青蛙眼”、寶馬的“天使眼”、蘭博基尼的楔形車型、MINI的“鋼盔”等等。對于一部分奔馳E級的狂熱粉絲而言,自底盤編號W210開始使用的“4眼”圓燈是他們心中永恒的經典,隨后的接任者W211、W212對其不斷完善,不過大多數(shù)車迷都想不到這一設計竟會戛然而止。
W211時代,奔馳E級延續(xù)了前輩車型積淀久矣的優(yōu)雅風格,不過在消費群體日益年輕化的今天,優(yōu)雅的顯然無法滿足全部消費者的喜好。因此進入W212時代,進行中期改款后其也分出了典雅與運動兩種不同的設計風格套件,全新的車頭與車尾設計與沒做過多改動的車身比例融合的恰到好處。這就像是從前穩(wěn)重、保守的中年大叔搖身一變成為了穿著修身西裝的紳士,最終良好的市場反饋證明了改款的成功。
E級上這種保留經典設計元素,融入全新家族化設計的方法并非不可復制,奔馳又在自家中大型SUV上再次進行了演繹。從M級到GLE級,不僅僅是名稱上的修改,更是設計理念上的革新。更加運動化的外觀滿足了年輕化消費群體的需求,同時M級車型上經典的C柱設計也得以保留。
上面的這些車企歷史都相對悠久,改款便是一個推陳出新,從新梳理品牌、車系、車型在消費者心中固有印象的好機會。于那些年輕的品牌而言,肩上似乎沒有那個被稱為歷史積淀的包袱,改款對于它們而言是幫助新產品站穩(wěn)腳跟的根基。
“技術狂人”埃隆·馬斯克締造的電動汽車帝國特斯拉可以說一定程度扭轉了人們印象中,續(xù)航里程無法滿足日常使用的想法。雖然MODEL S是一款純電動車型,不需要布置進氣格柵,但為了滿足消費者對于汽車的固有印象,所以此前它還是象征性的在車頭做出了“進氣格柵”。隨著定位更低的MODEL 3的登場,進氣格柵徹底消失了,一時間消費者開始調侃起它與伏地魔的血緣關系。
MODEL X縮小“進氣格柵”的目的在于告訴世人對于電動車而言,進氣格柵的存在并不是必須的,因此在造型上進行了適當?shù)目s小。入門級的MODEL 3將這一理念貫徹的更加徹底,設計師干脆剔除了進氣格柵,不過這樣激進的做法收到的反饋并不理想。因此,隨后改款的MODEL S選擇了相對保守的MODEL X的造型。
全文總結:
討論設計的美丑似乎是浪費時間,不過對于車企而言,設計并不僅是為博眼球的舉動。同人類一樣,每款車型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當其走到一半的時候,大多會通過中期改款的形式,增強吸引力,而這個改款的方式大多是引入最新的家族化設計。
當然,多年前的設計思路與今天人們的審美并不總是保持一致,所以在新老融會貫通的時候不可避免的就會出現(xiàn)沖突感。另一方面,對于車企而言,有時明知會產生沖突感仍會將其推向市場,這并非一意孤行的任性,背后隱藏的是希望消費者適應新設計,從而強化品牌整體設計語言的考量。對于身為消費者的我們而言,如果您實在無法接受這類沖突感,那就再靜下心來等等吧,那些從零開始設計、研發(fā)的換代車型應該會交上一份令您滿意的答卷。(文/圖 汽車之家 唐朝)
相關鏈接: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