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設計] 經常關注車圈的朋友會發(fā)現,近10年來,我們時不時就會看到有國際車企的設計師加盟中國車企(以下均特指乘用車品牌)的消息,從早期的彼得·霍布里(沃爾沃汽車公司設計副總裁)加盟吉利,到最近兩年頻繁加盟中國車企的眾多前國際大牌汽車設計師,其中不乏曾經效力于勞斯萊斯、法拉利、奔馳、寶馬的設計首席或總監(jiān)。很多人會以為是因為中國車企開出了天價挖人,其實對這些人來說錢未必是最重要的。他們到底尋求的是什么?本期我們就來聊聊這個事兒。
設計秘聞是一檔深扒汽車設計圈內幕的節(jié)目,我們將帶你走進汽車設計師的世界,了解他們是如何工作,如何與老板和工程師們相互合作、斗智斗勇,設計師之間是如何競爭,設計流派的風起云涌,以及圈里一些軼聞趣事。
汽車設計之難超乎你想想
要想深刻理解他們加盟中國車企的動機,首先需要明白的是,汽車設計是個非常難的事兒。在《巨人的背后》里我曾經向大家介紹過汽車的整個開發(fā)流程,但設計汽車有多難可能很多人沒概念。你在街上看到的一輛輛車,其誕生的背后都是一部慘烈的“宮斗劇”。
帶著鐐銬跳舞的汽車設計師。汽車設計師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畫畫圖做做油泥模型,設計好造型就OK,作為最復雜的工業(yè)設計職業(yè)之一,汽車設計首先就要遵循一大堆法律要求和技術要求。而汽車設計師在設計造型時必須遵循這些標準。因此汽車設計師想要“繪畫”時,首先就要面對一大堆硬性的條條框框。
舉個最常見的例子,按照GB4785-2007《汽車及掛車外部照明和光信號裝置的安裝規(guī)定》,車燈只允許擁有紅、白和琥珀三種顏色,而且每一種功能燈都必須使用對應的顏色。相關整車標準超過60部。這些要求不但必須遵守,而且在設計開發(fā)過程中隨時都會出現,成為設計工作的攔路虎。
團隊管理超級難。汽車設計實際上屬于現代工業(yè)中的一環(huán),這樣復雜工業(yè)品的設計不是一兩個設計師就能解決的。一般大車企的一個設計師團隊有幾十上百人,在集體創(chuàng)作中實現個人風格根本不可能,人越多想法越多,控制效率就越難。能進入車企設計團隊的無不是精英,有多少人就至少有多少種想法。
面對一個虛無縹緲的品牌理念、產品描述,去具現出一款車,絕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可能。人不是打印機噴頭,要想讓這么多人共同畫出一張能看的畫就已經很難了,要想好看就需要高超的領導能力。因此,很多設計團隊都是由設計總監(jiān)作為主腦,其余人則根據設計總監(jiān)的大思路進行細化。據業(yè)內設計師透露,日產前設計總監(jiān)中村史郎身邊就有位只向他匯報的設計師,主要負責把他的想法變成具象的圖。
耗費超級高。這樣高難度的設計自然就要耗費大量的人手和資源。一臺僅供內部使用的不能動的驗證模型,單臺成本就要達到上千萬,國外大車企的成本則要兩三千萬,而車企往往要在多個方案中選擇一個,成本可想而知。
曾經輝煌的獨立汽車設計公司產業(yè)所發(fā)生的變化就在于生產模式的變化,更加先進的大規(guī)模生產下,對于生產工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家車企的生產工藝和模式不一樣,供應體系也不一樣,設計完之后與車企的生產工藝不符合又要修改,這個修改過程非常耗費精力和成本,大部分時候還不如重新設計更省錢。很顯然,汽車設計大師出去單干開設計公司很難,想要打造擁有自己風格的作品,需要背后有強大資金和技術的車企支持。
一個獨立設計公司如果只做前期概念設計根本掙不到幾個錢,而要想做長周期的開發(fā)設計就要對各種生產工藝、供應體系熟悉,然而有幾個設計公司有能力獲得如此龐大體量的資料和做研究?車企們又怎么可能放心把自己的看家本領讓外人知道了?要么給比較放心的長期合作伙伴,還是給自家親生的設計團隊放心。于是,不少獨立設計公司在這樣的高度工業(yè)化浪潮下被淘汰,只有業(yè)務能力足夠強的大型設計公司脫穎而出。
始終在撕X和折磨中戰(zhàn)斗
如果不能在車企內做到高層,就無法對設計擁有較高的話語權,很多設計師跳槽中國車企就是為了能夠謀得更高的話語權。大車企的設計師在整車開發(fā)中雖然進入較早且參與周期長,但其實和大多數設計師一樣沒有太多自主權,他要面對同行、老板、工程師等3個“敵人”的挑剔和挑戰(zhàn)。當然更重要的,是面對規(guī)則的束縛。
同行的挑戰(zhàn)。汽車設計前期的效果圖方案一般就要達到5選1甚至6選1,大車企往往不會只有一個設計團隊,一般都會在全球不同地區(qū)建立設計團隊,以了解全球設計理念。例如奔馳在全球有5個設計中心,吉利也在全球有4個設計中心。
每款車在開發(fā)時,各個設計中心團隊都會提出獨立設計方案,以供產品委員會挑選。有時候還會聘用外部的獨立設計公司,一同進行比稿。據業(yè)內設計師透露,雷諾開發(fā)新車會有幾家外部設計團隊參與,一般未必會采用,主要目的是為了了解外部的新想法,避免內部團隊思維僵化,同時也起到鞭策效果。如果有時候方案確實好,也會打敗內部團隊被采納,但往往是購買下來由“親生的”設計團隊消化修改。
老板的折磨。網絡上設計師被甲方折磨的段子和漫畫數不勝數,在汽車界也不例外。實際上汽車設計師被老板們折磨程度要高得多,畢竟汽車的“設計稿”可要貴得多且耗時得多。前面說了效果圖要多選一,到了后期1:1模型至少也要2選1,大車企甚至可以達到4選1。
實際上從設計師的角度來說,未必需要這么多方案,其實主要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的意見得到表達。老板選方案天經地義,設計師完全沒意見,問題是最怕能發(fā)言的“老板”太多,有時候除了老板,規(guī)劃、工程甚至銷售部門也會參與提意見。汽車設計很像家里裝修,一堆人選,肯定選出的是一個中庸的結果。
當然也怕老板的心血來潮。圈內有設計師吐槽,車展時最累的不是接受對話和演講,而是跟著老板逛展臺。最好的永遠是別人家孩子,老板看到別家的車,覺得好看,就會指著展車教訓自家設計師:你看看人家的設計。老板一句話,下面跑斷腿。
汽車造型設計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概念、圖紙、數模、油泥、工程樣車每個階段,從前期概念階段的每一句描述,圖紙上的每一筆,數模里的一個微小尺寸調整,油泥上的每一刀,都在修改。每個階段都要經過決策團隊拍板,然后設計凍結,接著進入下一項。最開始能夠調整得最多,經過長達三年的時間,車型的設計開始慢慢變得清晰,于是越往后就能修改得就越少。一旦最開始的基礎設計出現問題,到了后期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根本沒辦法修改。到最后被噴“普通”,往往又是設計師的鍋。
工程師的撕X。前兩個還算能接受,工程師才是設計師的宿敵。在汽車的開發(fā)過程中有兩大對立統(tǒng)一的團隊:設計師和工程師。設計師負責把車設計出來,工程師負責將設計方案實現。對于設計師而言,法規(guī)的限制是比較冰冷的條文和規(guī)矩,工程和成本的限制才是真正折磨人的。
設計師提出設計方案,工程部門經過驗證認為太難或無法實現,或者成本太高不能接受,于是設計方案就會被打回去修改,于是設計團隊為了維護設計方案就要進行合理反駁。在整車開發(fā)過程中,兩方類似的撕X貫穿始終。
例如燈光高度、反光效果等在草圖上是無法看出來的,在經過3D模擬驗證后,造型就要進行調整。例如進氣量在草圖階段無法驗證,有時候數據積累不夠,要到了樣車階段才知道,前臉造型就要修改。很多原本在草圖階段非常漂亮的設計就是這樣慢慢變丑的,對于設計師來說這無異于給自己設想中漂亮的孩子一刀刀毀容。然而,現實就是這個樣子。
車企中同樣有改革派和保守派,往往設計師是改革派,工程師是保守派,這不能說是誰好誰壞,而是兩者的職業(yè)特點。兩者的統(tǒng)一目標是造出好的新車,但矛盾則在于設計師的主要職責是創(chuàng)造出更好看更好用的新車,工程師的主要職責是保證最終制造出來的車輛可靠、低成本。
任何新功能新零件要用在車上都需要達到車規(guī)級標準,畢竟一款車要能夠在各種復雜環(huán)境下使用多年,所以標準極高。舉個例子,中國人買車后往往會給玻璃貼隱私膜,某德系品牌設計師發(fā)現這個現象后覺得可以在原廠車上加入暗色玻璃,直接替代貼膜,但加入這樣的功能必須要經過工程驗證,于是這一功能僅前期技術立項就用了兩年。在普通人看來這完全沒必要,但這就是車企工程的嚴謹。
然而我們必須得承認,人都是有惰性的,往往不愿意主動走出自己的舒適圈。一方面?zhèn)鹘y(tǒng)車企開發(fā)體系下對汽車都會有一個固定認知,想讓大家在思想上轉變是非常困難的,也就很難有動力去推動新設計和技術,往往是新品牌需要有新東西去吸引人,才會敢于大膽使用各種新功能新技術。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