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代寶馬7系(E65/E66)
2001年至2008年
歷經(jīng)三代車型的發(fā)展,寶馬7系已逐漸確立了自己在豪華車市場的地位,此時的奔馳也感受到了這位后起之秀給自己帶來的壓力,雖敗猶榮的寶馬開始趁熱打鐵計劃推出下一代7系。第四代寶馬7系的研發(fā)工作早在1996年初便已展開,該車原本計劃在1999年初上市,但寶馬始終在競爭日益激烈的豪華車市場找不到自己方向,以至于新車研發(fā)進度因各種原因一拖再拖。
第四代7系的造型設計就是讓寶馬頗為撓頭的事,作為克里斯·班戈(Chris Bangle)副手的霍伊敦克(Adrian van Hooydonk),曾在1998年的設計草稿中打造了一個車頂極為圓潤的7系轎車,最終在克里斯·班戈的帶領下,設計團隊打造了一輛顛覆眾人對7系以往認知的“怪胎”,代號E65的第四代寶馬7系于2001年底正式上市。人們見到它的第一眼都認為它變得更臃腫了,或許是受到奔馳S級(W140)的影響,即便雙腎型進氣格柵再度被拉寬,你仍然不覺得它的“鼻孔”大,因為“臉”也跟著腫了。
在第四代寶馬7系身上,你已經(jīng)見不到以往車型任何的影子了,可以說這是一輛絲毫沒有傳承的寶馬7系,一個徹底創(chuàng)新的車型,創(chuàng)新到以至于它剛剛推出就飽受爭議,大多數(shù)人認為它失去了往日寶馬車的設計精髓。如果將車標蓋住,你壓根不會把它和寶馬聯(lián)系在一起,它可以是任意一款車,但絕不會是寶馬7系。寬大的車身配以略顯奇怪的后備廂蓋造型,位于后牌照兩側的橫條狀后霧燈,這種突發(fā)奇想的設計確實讓人摸不著頭腦。
盡管如此,但不得不說的是,第四代寶馬7系確實霸氣了不少,這與它過于臃腫的車身有著很大關系,人們對雪茄型車身的豪華轎車早已失去了興趣,這種肥肥大大的造型才更加符合豪華車敦實的形象。第四代7系標準版車型長5029mm,寬1902mm,高1492mm,軸距2990mm,而代號E66的長軸版車型軸距為3130mm?死锼埂ぐ喔陮7系大刀闊斧的改革賦予了它全新的形象,也讓寶馬在豪華車市場中鞏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前不是說此代7系飽受爭議嗎?沒錯,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該車的銷量卻在推出后不久節(jié)節(jié)攀升。
第四代7系的內飾和外觀一樣極富創(chuàng)新性,意識到7系中并非駕駛者才是最需要特殊關照后,寶馬終于取消了向駕駛員一側傾斜的中控臺。尺寸碩大的四輻方向盤造型略顯平庸,然而方向盤上部兩側的銀色按鈕卻給人非常新穎的感覺,此代7系擁有三種行車模式調節(jié),在運動模式下,駕駛者可通過銀色按鈕實現(xiàn)左減、右加的換擋動作。中控臺下方只見杯架而不見換擋桿,為了提升整車質感,第四代寶馬7系采用更為懷舊的懷擋方式,多媒體屏幕被移至中控臺頂端,其余功能區(qū)分布略顯凌亂但按鍵極為簡潔,實木裝飾大量覆蓋于中控臺及車內各個角落。
豐富的配置是第四代7系可圈可點的地方,帶清洗功能的自動氙氣大燈、感應式雨刷器、雙區(qū)自動恒溫空調、前排14向電動調節(jié)座椅,還包括電動頭枕、前排座椅按摩、前后座椅加熱及通風功能、后排側窗及后窗電動遮陽簾等舒適性配置。為了照顧后排乘客的舒適性,后排座椅也具有記憶和電動調節(jié)功能。此外,定速巡航、6碟CD/DVD音響系統(tǒng)、電子導航、藍牙電話、一鍵啟動、后排車載電話、車載冰箱和后排娛樂系統(tǒng)紛紛被此代7系所采用。
寶馬為7系用戶提供的選裝服務也頗為豐富,包括20向電動調節(jié)舒適型座椅、電動吸合車門、自動后備廂、無鑰匙進入和舒適下車功能、懸架自適應阻尼調節(jié)、ARS動態(tài)防傾桿以及LOGIC音響系統(tǒng)在內的諸多選配。在歐洲寒冷地區(qū)銷售的寶馬7系還可選裝駐車加熱器,該系統(tǒng)允許對車輛進行預熱,以便對車窗進行除霜和車內加熱。此代7系最值得稱道的就是iDrive系統(tǒng),駕駛者通過對iDrive旋鈕進行按壓和旋轉等操作方式,實現(xiàn)對懸架模式、娛樂系統(tǒng)、空調、藍牙電話和導航在內的諸多功能進行調節(jié)。
然而看似高大上的iDrive系統(tǒng)卻因復雜的操作方式和系統(tǒng)缺陷飽受用戶指責,該系統(tǒng)可對車輛幾百項功能進行調節(jié),但許多人壓根無法掌握對iDrive系統(tǒng)的使用,甚至有些車主怕誤操作,從來不敢嘗試使用iDrive系統(tǒng)。北美市場銷售的第四代7系因iDrive和相關電子設備存在缺陷,使得寶馬不得不大量召回2002年至2003年間生產(chǎn)的7系。前置后驅布局的第四代7系仍采用前麥弗遜、后多連桿獨立懸架,為了照顧到用戶對舒適性方面的需求,寶馬還提供空氣懸架的選裝服務。
動力方面,最初上市的寶馬735i和745i搭載新研發(fā)的N62系列發(fā)動機,735i搭載3.6升V8自然吸氣發(fā)動機,最大功率272馬力,最大扭矩360N·m,而745i則配備一臺4.4升V8自然吸氣發(fā)動機,最大功率333馬力,最大扭矩450N·m,0-100km/h加速時間6.3秒,解除限速后最高時速270km/h。值得一提的是,第四代寶馬7系取消了手動擋車型,全部配備6速手自一體變速箱。
長軸距版7系的命名方式也發(fā)生了變化,此前“iL”變?yōu)椤癓i”,是的,僅僅是方向對調而已。在歐洲市場頗受歡迎的柴油版7系被延續(xù)了下來,先期推出的740d搭載代號M67D40TU的4.0升V8雙渦輪增壓柴油發(fā)動機,最大功率258馬力,最大扭矩600N·m,0-100km/h加速時間7.3秒,最高時速247km/h。此后推出的730d配備一臺3.0直列六缸渦輪增壓柴油發(fā)動機,最大功率218馬力,最大扭矩500N·m,綜合油耗9.6L/100km。
大排量汽油發(fā)動機仍然是寶馬7系的主流配備,寶馬750i和750Li采用代號N62B48的4.8升V8自然吸氣發(fā)動機,最大功率364馬力,最大扭矩488N·m,Bi-VANOS(雙凸輪軸可變氣門正時系統(tǒng))和直噴技術的應用,讓這款大排量發(fā)動機在燃油經(jīng)濟性方面表現(xiàn)卓越。頂級型號的寶馬760i和760Li則搭載代號N73B60的6.0升V12自然吸氣發(fā)動機,最大功率445馬力,最大扭矩600N·m,其0-100km/h加速時間僅5.2秒,解除限速后最高時速可達297km/h。即便是今天,這款V12自然吸氣發(fā)動機的技術仍非常先進。
為了進一步拉低寶馬7系的售價,寶馬此后又推出了搭載231馬力直列六缸自然吸氣發(fā)動機的730i和730Li。在褒貶不一的評價中,第四代7系在2005年迎來了改款車型,和初期車型相比,改款7系的大燈變化相當明顯,此前略顯憂郁的前臉看起來精神了不少,雙腎進氣格柵略微增大,前杠也被重新設計。車尾的明顯變化則是尾燈,后霧燈被整合在尾燈組內,鍍鉻裝飾條和倒車燈融為一體,堪稱點睛之筆。內飾方面,部分市場的7系新增了三輻方向盤,其余主要還是配置方面的變化,升級后的iDrive系統(tǒng)功能更加完善,操作便利性也有所提升。有趣的是,誕生于2005年的奔馳S級(W221)采用了和寶馬7系類似的內飾設計,同樣的懷擋形式和內飾功能區(qū)布局讓人不禁遐想連篇。
隨著改款7系一同上市的還有頂級型號的柴油版車型745d,該車搭載代號M67D44的4.4升V8雙渦輪增壓柴油發(fā)動機,最大功率299馬力4000rpm,最大扭矩700N·m/1750-2500rpm,0-100km/h加速時間6.6秒,解除限速最高時速261km/h,堪稱最速7系柴油車。在此期間,寶馬還針對特殊用戶推出了代號E67的760Li防彈車,該車采用增強型纖維材料、輕型裝甲以及多層壓制的聚碳酸酯涂層,使其防彈級別達到B6/B7級,消防系統(tǒng)、溫度傳感器和緊急呼吸系統(tǒng)的應用能讓車內人員在受到不法侵害時獲得更多的保護,客戶和專職司機還可接受寶馬提供的特殊培訓課程。
隨著新能源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寶馬7系也搭上了這股新風潮。2005年,寶馬推出了代號E66的Hydrogen 7,該車基于寶馬760Li打造而來,經(jīng)過改進的6.0升V12汽油發(fā)動機可使用氫和汽油作為燃料,寶馬共打造了100輛Hydrogen 7用于租賃市場,并提供給政客和商人等社會公眾人物使用。Hydrogen 7的V12發(fā)動機最大功率僅有260馬力,最大扭矩390N·m,0-100km/h加速時間9.5秒,容積為8升的氫燃料箱可足夠該車行駛200公里,該車的出現(xiàn)為日后混合動力車型的誕生奠定了基礎。第四代寶馬7系的生產(chǎn)周期為2001年至2008年,其銷量一舉打破了當時奔馳S級(W220)的484683輛,寶馬這場翻身仗打得相當漂亮。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