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三:100km/h-0制動距離
制動測試的輸贏同樣重要,先來看看335Li,千萬別小看這四條225mm的“窄胎”,剎車成績一點不比裝備寬胎的奧迪遜色。得益于前懸良好的支撐以及平衡的前后配重比,制動時335Li的重心轉移相比A4L小得多,讓四條輪胎始終能夠做到物盡其用,最終37.64m的平均成績讓人驚喜。
整備質量更大的A4L配備了更寬的米其林PP2輪胎(245mm),不過由于前軸負荷更大,A4L的制動姿態(tài)顯得不夠優(yōu)雅,不過奧迪車型似乎一貫如此,即使RS 5也不能幸免。好在寬胎充足的抓地力彌補了這個不足,最終37.27m的平均成績比335Li更出色,不過勝負依舊在毫厘之間。
項目四:180米繞樁
在前兩項比拼中,335Li和A4L基本上算是打成了平手。不過,光是對比加速制動這些流于表面的東西還太過于淺薄了。在繞樁測試中,操控性孰優(yōu)孰劣才能見分曉。
為配合寶馬高效動力的發(fā)展策略,335Li轉向助力也由老款機械液壓式變成了更節(jié)能的電動助力。方向盤依舊握感出眾,車頭轉向的反應很直接,但是缺少了那種跟你較勁的轉向回饋力度,激烈駕駛中轉向的精準程度也打了一些折扣。不過,方向盤的路感還是要比奧迪豐富,運動模式下轉向反應也更快。
這一代335Li的懸掛真的很舒適,不過運動能力并沒有因此下降太多,這點難能可貴。懸架末段的支撐到位,反應速度也足夠快,車身重心轉移也控制在較小的范圍內。不過超過2.9米的軸距還是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后輪的循跡性已經沒有上一代車型那種利落的爽快感。在Sport+模式下,寶馬電子程序的寬容度更好,通過滑動也能帶來不少樂趣,只是偏窄的后輪搭配過于兇猛的動力讓極限出現得比較早,略顯拖沓的尾部也不好控制。
A4L則秉承了奧迪的一貫中庸的傳統,寬胎、四驅以及各種精密的電子輔助系統為操控性和主動安全性保駕護航,它無法提供足夠的駕駛樂趣,不過卻能讓你更容易的享受到高性能所帶來的快感。
動態(tài)轉向系統在運動模式下,方向盤助力變得更緊繃,轉向比也更小,轉向反應適中。偏軟的懸架并不能提供足夠的支撐,車身側傾幅度較大,不過在四驅和寬胎的通力合作下,A4L過彎極限便有了保障,車尾循跡性出色且穩(wěn)定,駕駛員也更容易上手。在謹慎的ESC程序和四驅的幫助下,即使駕駛員偶爾出現一些魯莽的舉動,也會被輕描淡寫的扼殺在搖籃里,主動安全系數相比更高一些。
這個項目,如果非要比出個結果,我會選擇A4L。它在動力,四驅和輪胎的搭配更平衡,容錯率高且擁有不錯的極限,而335Li的表現有點讓人失望,盡管懸架素質很高,但在長軸距的影響下,動力和輪胎搭配的不協調被放大不少。它開起來依舊富有樂趣,只是操控極限方面并不如A4L,想要發(fā)揮335Li的能力,一套更寬的輪胎必不可少。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