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胎溫度對比——沒有明顯優(yōu)勢
對于輪胎溫度而言,受外界因素影響要比壓力多一些,畢竟輪胎表面是直接接觸地面的。在輪胎的測試中,與上面測試輪胎壓力是同時測量并記錄的。
輪胎溫度變化(單位:攝氏度℃) | |||||
以下數(shù)據(jù)均為三次的平均值 | |||||
時間/氣溫 | 進入高速路溫度 | 行駛10km時 (車速80km/h) | 行駛50KM時 (車速120km/h) | 行駛100KM時 (車速170km/h) | |
空氣 (左前) | 9:00/15℃ | 31.5 | 33.0 | 36.2 | 35.8 |
14:00/23℃ | 35.8 | 37.4 | 37.6 | 41.0 | |
左后 (空氣) | 9:00/15℃ | 32.0 | 33.2 | 38.0 | 40.2 |
14:00/23℃ | 34.2 | 36.8 | 39.4 | 42.5 | |
右前 (氮氣) | 9:00/15℃ | 30.2 | 31.2 | 34.0 | 38.7 |
14:00/23℃ | 34.6 | 35.8 | 36.4 | 42.3 | |
右后 (氮氣) | 9:00/15℃ | 31.2 | 32.6 | 39.4 | 42.8 |
14:00/23℃ | 36.0 | 37.4 | 43.8 | 44.2 |
上午——氣溫15度左右/總行駛時間2小時
在溫度對比時,出現(xiàn)了一個有意思的情況,就是在80km/h的速度下行駛10km之后,無論是上午還是下午,都是充空氣的輪胎溫度增長比充氮氣的輪胎要多一點。但如果繼續(xù)提升車速,兩者的差異就越來越小,速度越高,充氮氣的輪胎溫度增長就越明顯,也就是說,在高速行駛時,充氮氣輪胎的溫度反而要比充空氣的高。清晰對比請看下面柱狀圖:
前輪溫度對比
后輪溫度對比
下午——氣溫15度左右/總行駛時間2小時
前輪溫度對比
后輪溫度對比
從以上數(shù)據(jù)可以得出結(jié)論:充氮氣和充空氣的輪胎在中低速行駛的時候會有溫度的差異,充氮氣的輪胎溫度增長稍微緩慢,但是隨著車速的增加,充氮氣的輪胎溫度增長反而更多。這與流傳的充氮氣輪胎溫度提升慢就背道而馳了。所以說這個所謂的穩(wěn)定在實驗數(shù)據(jù)面前就略顯尷尬了。
看到這里可能很多朋友都會提出一個問題,這數(shù)據(jù)有說服力嗎?而且每次都是停下車來測試的數(shù)據(jù),準確嗎?對于這個問題再次進行解答:
1、首先之前計劃的對車身兩側(cè)的車輪打不同的氣體、使用定速巡航行駛、停車后一分鐘內(nèi)測試出4條輪胎的所有數(shù)據(jù),這些都已經(jīng)將測試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誤差降低到最小,配合車載胎壓監(jiān)控系統(tǒng),是可以保證數(shù)據(jù)的可靠性的。
2、關(guān)于停車測量數(shù)據(jù)是否準確,因為每次測試不同的速度都是有變化的,本次對比的數(shù)據(jù)不是絕對值,而是增長的幅度的對比,測試條件一樣,測試方式一樣,所以對于這個對比也是公平的。
總結(jié):數(shù)據(jù)擺在這里,客觀的說,充氮氣真的沒有之前流傳的種種好處那么神奇,至少對于行駛中的輪胎壓力和輪胎溫度穩(wěn)定性而言基本沒有作用。要說充氮氣對于輪胎和輪轂的壽命來說,可能起到一定作用,因為還有氮分子直徑比氧分子直徑大、空氣中含有少量水分等等科學依據(jù)支撐著,作用有多大?這個就不好考證了,反正車輪轂和輪胎本身都是有保護層的,要是被輪胎中的那點氧氣腐蝕了,我覺得至少在不換氣的情況下要有個10幾年才能看出來區(qū)別吧。目前給汽車充氮氣最大的作用無非是熱脹冷縮變化小,在不調(diào)整胎壓的情況下能保證夏天輪胎壓力不會膨脹太多,僅此而已。最終再看看市場上的價格,給輪胎充空氣9成都是免費的,而充氮氣,一次10元-100元不等。有很大一部分炒作因素,至少它的好處遠不及它的價格那么高。(圖/文 汽車之家 汪淼)
相關(guān)系列文章——
流言終結(jié)者I 發(fā)動機保護棉有什么用?
//www.bjhplwc.com/use/201105/197479.html
流言終結(jié)者II 汽車貼膜隔熱力很強嗎?
//www.bjhplwc.com/use/201105/201347.html
流言終結(jié)者Ⅲ 頻繁的并線真能快嗎?
//www.bjhplwc.com/use/201105/202590.html
流言終結(jié)者(四) 掄車門降溫法管用嗎?
http://www.bjhplwc.com/use/201107/213443.html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