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黃曉峰老師供稿:
云南是中國現代交通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解放前,當中國的公路總里程不過8萬多公里的時候,云南就有1萬公里,全國排名第一;到現在,中國公路總里程將近400萬公里,云南也占了20萬,西部排第一、全國排第三,這個成績確實很厲害。在抗戰(zhàn)爆發(fā)前的1937年2月,全中國總共只有5萬輛汽車,其中上海最多、廣州第二、南京第三,而排在第四的就是昆明,所以云南不僅馬幫多,汽車也不少。
云南省汽車運輸的歷史大致開始于1926年。第一批車是唐繼堯買的,美國福特一噸半;第二筆生意照顧了法國人,雷諾客車(那時候叫“恒諾”);第三批就買了通用公司的GMC,第四批汽車是萬國,也是通用汽車公司的;所以上海通用這次聯(lián)合“汽車之家”搞活動,選擇昆明作為始發(fā)站,真是找對了地方——人家早在80多年前就購買過通用公司的產品,是正宗的老客戶了。
所以說,云南能在抗戰(zhàn)期間迅速成為西南大后方的運輸樞紐,其實是有著其自身的基礎的。因此,今天當我們講到“駝峰航線”、“史迪威公路”的時候,千萬不要妄自菲薄,以為那全是外國人的功勞——如果沒有云南人民抗戰(zhàn)之前的辛苦積累和抗戰(zhàn)期間的努力付出,無論美國政府再有錢有再大的能耐,那些基礎設施都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接著再講講“駝峰航線”。
有位美國將軍曾經這么說過:“二戰(zhàn)期間,在兩個同盟國家之間的運輸飛行,它的損失率竟然會超過大規(guī)模的空戰(zhàn),這就是駝峰航線”。的確,在二戰(zhàn)中的三條著名的運輸航線(另兩條是阿拉斯加航線和北大西洋航線)之中,駝峰航線的傷亡是最大的。
“駝峰航線”西起印度阿薩姆邦,向東進入中國的云南和四川,南線820公里、北線1150公里,距離并不長。但由于整條航路基本上是在平均海拔6000米的喜馬拉雅山南麓及橫斷山脈上空穿越,這幾乎是當時飛機在滿載情況下的高度極限,所以飛機飛行的時候經常要在起伏的連綿不斷的山谷間穿行,就象不斷穿越駱駝背上的峰谷一樣(因此稱為“駝峰航線”),遇上飛機有故障、遇上強勁的升降氣流和高空風、或者遇上大片的云層、再或者夜間飛行看不清標的物……一不留神就會撞到山上去了——也正因為如此,駝峰飛行的損失主要發(fā)生在從印度飛往中國的路途中,也就是滿載飛行的這一段,而從中國飛印度(空載)的回程則是比較安全的。
在當時,“駝峰航線”的主要裝備機型是: DC3、C46、C47、C53、C47和C53都是 DC3飛機的改進型,實際上是同一類飛機,這種飛機是由美國麥道公司生產的,比較好操縱(老蔣的“中正號”、“美齡號”都是DC3),可缺點是載重量小,每次只能運兩噸貨,而且它是單發(fā)引擎,一遇到發(fā)動機出了點啥毛病,直接就掉下來了。
那么,在當時,駝峰航線上有沒有氣象和通訊方面的保障措施呢?有的。只不過由于駝峰航線的環(huán)境太復雜,而且受戰(zhàn)爭條件的影響,那時的導航手段是很難保障飛行安全的——比如在昆明的時候,我們自由之路的隊員們都去參觀過“駝峰飛行紀念碑”,那座紀念碑所在的地方叫玉案山,抗戰(zhàn)時期是昆明西郊最大的導航站的所在地。1944年11月25日夜間,由于日軍的空襲,這個導航站被迫關閉了兩個小時,而此時在“駝峰”上空共有14架飛機(其中美軍12架、中國航空公司2架)在飛行,導航信號的消失使這14架飛機立刻陷入迷航狀態(tài),結果全部墜毀,無一幸免。
總的來講,在抗戰(zhàn)期間,“駝峰航線”共運送了85萬噸戰(zhàn)略物資和33477名戰(zhàn)斗人員,為抗戰(zhàn)的最后勝利提供了有利的保障。應該承認,這其中美國盟軍的參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他們的大力幫助是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的,但同時我們也要知道,“駝峰航線”并不是由美國人開辟的,首先冒險開辟這條艱難航線的是中國的飛行員——早在1939年,中國航空公司就試飛了加爾各答(印度)—重慶、以及仰光(緬甸)—昆明的航線,其距離比美國人1942年才開始飛的航線還要長,也更加危險,而且在第十航空隊、第十四航空隊飛行的時候,中國的航空公司和中國的飛行員也一直在駝峰航線上飛行,他們享受的津貼比美國人少得多,出勤率卻比美國人高得多,他們同樣付出了重大的犧牲。
因此,現在,當我們站在“駝峰飛行紀念碑”前的時候,我們一方面應該感謝那些為抗戰(zhàn)做出過重大努力的外國朋友,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清楚,這些美國人并不是我們的救世主,他們只是我們的戰(zhàn)友,因為當美國軍人承受風險的時候,中國的軍民也同樣在和敵人進行著殊死的拼搏,并且,我們的犧牲更巨大、也更加慘烈。
歸根結底,外援畢竟是輔助性質的,能夠挽救中國命運的,永遠只能是咱們自己。
● 黃老師自我介紹:
我是黃曉峰,我另外還有個筆名,叫“王外馬甲”。
我這人原本并不是歷史專業(yè)出身的,沒當過兵也沒打過仗,只不過平時喜歡聽故事,屬于那種沒事瞎琢磨的門外漢。自從幾年前學會了上網,我就時不時地在論壇里跟朋友挖坑灌水,神吹窮聊天,結果聊著聊著就出了幾本書,《中國騎兵》、《我知道的老兵故事》和《戰(zhàn)場上的蒲公英》等等,于是一來二去,我也就成了啥“專家”,可以有機會登報紙上電視,到處冒充有學問的樣子。
這次參加“自由之路”,我也屬于濫竽充數。先前,旅游衛(wèi)視原本是打算邀請戈書亞和方軍老師當顧問的,可偏巧他們兩位都有事脫不開身,于是就推薦了我,恰好負責經辦這件事的是Elaine,小姑娘容易蒙,結果還真的上了當,拿著草根當正牌,把我這個山寨版的“專家”給請來當嘉賓了。
不過,雖然是山寨版,可我在“自由之路”的行程中混得還是挺開心的。一路上,朋友們個個豁達開朗、通情達理,大家團結和睦、高高興興,讓我這個原本對汽車完全沒有興趣的人也覺得很好玩。所以,當昨天曹洪偉給我打電話,要我在壇子里寫點什么東西,我立馬就答應了——不為別的,就為了能和大家多聚聚。
可是,咱們必須先把話說好,我在論壇里寫點東西可不是什么“專家上課”,純粹是朋友之間侃大山。您要是樂意,可以喊我一聲黃老師,要是覺得不爽,喊我黃老邪也沒關系,反正啊,咱們就是借汽車之家這塊寶地,隨便聊聊天。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