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代高爾夫(Golf mk5)(2003~2008年)
諸多特別版車型推出/TSI+DSG動力組合廣受好評
第五代高爾夫于2003年10月的法蘭克福車展發(fā)布,一個月后正式上市。外形方面,秉承從第四代開始的精品車型路線,第五代高爾夫的外形進化地更加時尚,車身尺寸在第四代車型的基礎上又有所增加,達到4200×1759×1469mm,軸距也增加到2578mm。盡管車身尺寸有所增加,但由于市場上的競爭對手紛紛采用了獨立后懸掛結構,第五代高爾夫也采用了多連桿結構的后懸掛系統(tǒng),由此導致了新車的后備箱容積反而有所減小。內(nèi)飾方面,高爾夫依舊是在同級別車型中的領先者,大眾傳統(tǒng)風格的內(nèi)飾無論是選材還是做工都有成為競爭對手榜樣的實力。
第五代高爾夫發(fā)動機
車型動力方面,除了延續(xù)之前的幾款發(fā)動機,從第五代高爾夫開始,大眾廣受好評的TSI系列開始搭載于高爾夫車型之上。其中,1.4TSI的動力輸出被調(diào)整為多個級別以滿足不同車型定位的需要,在高爾夫車型上的1.4TSI最大功率接近170馬力,這是搭載于第五代高爾夫上唯一使用渦輪/機械雙增壓的TSI發(fā)動機,其余版本的動力輸出均為渦輪增壓。
大眾雙離合DSG變速箱
變速箱方面,從第五代高爾夫開始,大眾雙離合DSG變速箱開始使用。這種采用兩套離合器的自動變速箱能夠在200毫秒內(nèi)完成換擋,對車輛行駛的舒適性以及油耗表現(xiàn)都有著積極的作用。除了后期引入的DSG,第五代高爾夫還使用5速/6速手動變速箱和一款6擋tiptronic自動變速箱。
大眾EOS
車型方面,之前幾代高爾夫雖然也推出的敞篷版的車型,但間斷的生產(chǎn)讓這款敞篷車并不十分知名,因此第五代的高爾夫并沒有推出敞篷版車型,取而代之的是一款同樣在大眾A級平臺生產(chǎn)的EOS車型。
高爾夫Plus
高爾夫Cross
除了與高爾夫關系并不十分緊密的EOS,第五代的高爾夫還推出了Plus和Cross兩種衍生車型。說起車型特點,大家可以簡單得將這兩種車型區(qū)分為:Plus是增加了車體的高度而Cross是增加了底盤的高度,因此Plus車型的車內(nèi)空間得到了提升;而Cross車型的離地間隙有所增加,通過性有所提升。
第五代高爾夫GT
高性能車型方面,第五代高爾夫推出了GT版車型,該車搭載1.4TSI雙增壓發(fā)動機,最大功率168馬力,峰值扭矩240N•m。配合DSG變速器,該車型百公里加速時間7.7秒,極速超過220km/h。至于經(jīng)典的GTI車型,則搭載了2.0TSI發(fā)動機,最大功率200馬力,最高扭矩280N•m,百公里加速7.2秒,極速235km/h。
GTI 30周年版
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推出的GTI 30周年版車型同樣搭載2.0TSI發(fā)動機,最大功率被調(diào)整至230馬力,扭矩更是被提高到300N•m,百公里加速時間縮短至6.8秒,極速更是達到245km/h,該款車型是GTI車型歷史上推出的最強勁的版本。至于更大馬力的高爾夫,當然是2005年9月推出的R32車型,四驅系統(tǒng)+VR6發(fā)動機,最大功率達到250馬力,扭矩也超過320N•m,加速時間6.5秒,極速250km/h。
高爾夫GTI W12-650
在多款高爾夫特別版車型中,GTI W12-650無疑是最為特別的,在2007年5月慶祝GTI的節(jié)日上,大眾汽車推出了搭載W12雙渦輪增壓版本的GTI車型,該車型移除了后排座椅,以便將巨大的W12發(fā)動機放入車型。其結果就是650馬力和720N•m的驚人動力讓高爾夫可以在3.7秒內(nèi)完成百公里加速,極速更是超過320km/h,當然盡管這輛GTI可以在實際的道路上進行駕駛,但其仍是一款概念車,沒有進行量產(chǎn)。
第5代高爾夫Blue Motion
2008年3月,大眾推出了高爾夫 TDI混合動力車型,類似于大家熟悉的豐田普銳斯和本田混合動力思域,該車型同樣以電力系統(tǒng)輔助燃油系統(tǒng)(27馬力的電動機和74馬力的柴油機),經(jīng)過測試,該車的百公里油耗可以達到3.36L,二氧化碳排放量僅為90g/km。另外,基于第五代高爾夫的Twin Drive車型也于08年亮相,該車使用插入式的電力驅動系統(tǒng)和一臺122馬力2.0L TDI發(fā)動機,僅靠82馬力電動機行駛時,可以行駛50公里。
另外,純正的第五代高爾夫車型并沒有引入國產(chǎn),原因之一很可能是由于第四代高爾夫在國內(nèi)銷量并不如預期般理想,一汽-大眾將國產(chǎn)的重點放在了“第五代高爾夫三廂版”的速騰車型之上。雖然大眾曾經(jīng)通過進口渠道引入過部分五代高爾夫GTI車型,但這款車型終究不能代表大眾高爾夫車型最初的定位。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