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車系歷史] 一臺日系品牌打造的純正美系車終于國產(chǎn),然后用中國車主20年前給起的諢號當中國名字。擁有如此曲折戲劇化身世的,就是一汽豐田即將上市的全新旗艦轎車——亞洲龍。少數(shù)老車主一聽這個名字會一拍大腿,但更多的人則會一臉茫然。沒事兒,本期我就來和大家嘮嘮亞洲龍的身世。
Avalon,這個名字來源于亞瑟王史詩傳說中的精靈國度——Avalon島。傳說亞瑟王在與莫德雷德(侄子兼親兒子)的激戰(zhàn)中身受重傷,最終在Avalon島上長眠。這座島嶼也是凱爾特民族神話和古德魯伊宗教信仰中的圣地,德魯伊教是基督教占領英國之前擁有統(tǒng)治地位的教派,權利媲美國王。
有意思的是,豐田還有些車型的名字與權利有關系,如皇冠、凱美瑞,其中凱美瑞來自日語かんむり的音譯,意為“皇冠”。
第一代:1994-1999
領悟了美國人喜歡大空間、大馬力和大氣范兒的初代亞洲龍
Avalon(以下均稱亞洲龍)是豐田專門為北美市場打造的第一款車型,定位高于凱美瑞,低于雷克薩斯ES,是豐田在北美的旗艦車型。它的誕生,也是豐田豪華夢的一部分,也是迎合美國市場的產(chǎn)物。
眾所周知,美國人喜歡“大車”,這個“大”不止于尺寸,還體現(xiàn)在動力和大氣豪華等方面。20世紀50年代,二戰(zhàn)結束后的美國國力大增,汽車也越來越大。到了70年代石油危機之前時,全尺寸車的長度甚至超過5700mm。美國在羅斯福新政時期(1933-1941)大規(guī)模修建公路,公民居住環(huán)境也普遍寬裕,這種車也有容身之地。
但是從70年代到90年代,日本汽車大舉進入美國市場,尤其是70年代石油危機的契機,導致全尺寸車銷量下滑,豐田等日系品牌憑借中小型汽車出色的燃油經(jīng)濟性和高性價比迅速崛起,給美國汽車市場造成了巨大沖擊。
20世紀80年代后期,豐田已經(jīng)在北美站住腳跟,但隨著油價下降,美國全尺寸車進入大發(fā)展時期,歐洲豪華品牌也紛紛進軍美國市場,豐田同樣希望分得一杯羹,但當時豐田品牌仍與平民車掛鉤,要想進入豪華市場難上加難。后來在豐田董事長豐田英二的推動下,豐田投入巨大精力研究美國用戶的喜好后,終于在1988年推出雷克薩斯,很快就在美國站穩(wěn)腳跟。隨后,豐田品牌也要嘗試一下向上拓展了。
豐田是如何讀懂美國的?
實際上此前豐田就一直在嘗試,1955年推出第一代皇冠就開始向美國出口,但是皇冠在美國并不受歡迎,其中一個原因在于皇冠在美國人看來太“小”了,價格又高。皇冠在第六代(1979-1983)才推出了寬度超過1700mm的皇家沙龍版,普通版的車寬直到第十二代(2003-2008)才飆升到1780mm。
慘淡的銷量讓皇冠在美國碰壁,導致豐田在此級別上依舊有產(chǎn)品空白。于是,第三代豐田Mark II(銳志前身)就頂上來了,出口版開始命名為Cressida(1976-1992)在北美銷售。Cressida有舒適安靜、后驅(qū)操控性、油耗和可靠性等優(yōu)點,缺點則是后排空間不足且座椅小,導致滿座后舒適度下降,行李廂也比較小。到了1992年,受本身產(chǎn)品力、雷克薩斯的誕生以及關稅等一系列因素,Cressida就在北美退市了,于是的豐田的產(chǎn)品線又出現(xiàn)了空白。
基于凱美瑞特供版打造的亞洲龍
豐田在北美市場需要的是一款休閑旗艦車,1990年豐田啟動了299T計劃,1991年還在東京車展上發(fā)布了亞洲龍概念車,展示了打造休閑旗艦車的規(guī)劃。四年后,亞洲龍在美國芝加哥車展上首次亮相,當年年底量產(chǎn)車作為1995款正式上市,這是豐田首款“北美特供車”。第一代亞洲龍基于同時期的凱美瑞(代號XV10)平臺打造,實際上代號XV10的凱美瑞也是“特供版”。
要說亞洲龍,我們還得先說說凱美瑞。同時期的凱美瑞有兩個版本,分別是標準版(代號V30,1990-1994)和寬體版(代號XV10,1991-1996)。出于降低稅費的原因,在日本市場銷售的標準版的寬度(1700mm以內(nèi))和長度(4700mm以內(nèi))都要受到限制,但這樣的尺寸在北美地區(qū)顯然行不通,于是豐田在1991年推出了大一號的的寬體版,提供2.2L直4和3.0L V6發(fā)動機。實際上XV10系列代表了日本以外所有市場的第三代豐田凱美瑞,也正是從這一代開始,凱美瑞正式從緊湊型邁入中型車級別。
大號凱美瑞獲得非常好的市場反響,在1992年和1993年,豐田凱美瑞XV10兩度被《Car and Driver》雜志評選為當年的年度十佳車型。有了雷克薩斯和凱美瑞的成功經(jīng)驗,亞洲龍的誕生順利得多了;趧P美瑞XV10打造的第一代亞洲龍的規(guī)格要“大”得多,首先其尺寸就要更大。亞洲龍的長/寬/高分別為4831/1786/1420mm,軸距2720mm。1997年中期改款時尺寸又略有提高。
亞洲龍?zhí)钛a了Cressida的位置,但并不是換代關系。與主打操控的后驅(qū)Cressida不同,亞洲龍主打豪華舒適,尺寸更大且前驅(qū)布局使其擁有更大的車內(nèi)空間,但豐田并沒有由此止步;趧P美瑞打造的亞洲龍并不是簡單地放大,其車輛內(nèi)部有一個巨大的設計變化,就是將凱美瑞的地擋變成了懷擋。這么做的意義是什么?為了空間!
亞洲龍擁有六座版,也就是3+3布局,其前排座椅幾乎是一整張沙發(fā),可供三位乘客乘坐,或者容納兩位較胖的乘客。很顯然,如果采用地擋設計,那么中間是別指望坐人了,就算只是兩人乘坐也會擠占寬度空間。美國上世紀60-90年代有很多轎車采用這種設計,尤其是擁有更多布局空間的全尺寸轎車,如雪佛蘭Impala、別克世紀。大尺寸加上內(nèi)飾布局特點,亞洲龍的車內(nèi)空間達到3426L左右。
“大”的另一方面,是動力。初代亞洲龍搭載3.0L 1MZ-FE V6發(fā)動機,最大功率192馬力,峰值扭矩285 N·m。到了1997款中期改款時,最大功率提升至200馬力,峰值扭矩增加至290 N·m。這臺發(fā)動機被當時的美國汽車媒體稱為業(yè)界第一流的V6發(fā)動機,擁有平穩(wěn)、安靜和強勁的表現(xiàn),對于一臺注重舒適、豪華體驗的轎車來說非常重要。
配置也非常出色,1995款亞洲龍低配擁有收音機、磁帶音響、空調(diào)、電動車窗、定速巡航,高配款則提供了自動空調(diào)、鋁合金輪圈、皮革座椅和電動天窗,消費者還可以選裝7揚聲器及12CD音響系統(tǒng)。在當時來說,這樣的配置是相當豪華的。安全配置方面,最初ABS只是高配的專屬,到了1997款成為標配,1998款,側(cè)氣囊成為標配。
出口
亞洲龍雖然是“北美特供車”,但并不只在北美地區(qū)銷售。亞洲龍上市一年后,豐田就將其以進口的方式引進日本市場,但只有五座版。前面我們講過,日本汽車市場是偏重“小車”的,以亞洲龍的尺寸和排量在日本屬于大型車,按規(guī)定需要繳納高額的稅費,因此在日本屬于豪華車,一般家庭是消費不起的。在當時的豐田產(chǎn)品線中,亞洲龍是尺寸僅次于Celsior和世紀的車型,前者算是日本版雷克薩斯LS,后者則相當于豐田的勞斯萊斯或紅旗禮賓車,主要作為皇室、政要和巨商的座駕,一般人買不起。
亞洲龍還曾在澳大利亞投產(chǎn)。第一代亞洲龍在北美停產(chǎn)后,老生產(chǎn)線被打包運到澳大利亞繼續(xù)生產(chǎn),除供應澳大利亞本土,還提供新西蘭、馬來西亞、印尼和中東等地區(qū)的相應版本,其中澳版被冠以“全新”的標簽于2000年6月上市。但在美國一帆風順的亞洲龍在澳大利亞卻碰壁了,銷量業(yè)績非常慘淡。生活環(huán)境更寬敞的澳大利亞人比美國人更喜歡“大車”,但作為前驅(qū)車的亞洲龍在澳大利亞只提供了3.0L V6發(fā)動機,且只有自動擋版,而當時的競爭對手福特獵鷹和霍頓Commodore不僅尺寸更大,還是可提供V8發(fā)動機的大馬力后驅(qū)車,所以澳大利亞人對亞洲龍的評價是“無聊”。慘淡的銷量讓初代亞洲龍在澳大利亞堅持不下去,最終在2005年停產(chǎn)。
最初引進澳大利亞時給亞洲龍起了個更本土化的名字,叫做“半人馬座”,然而隨后發(fā)現(xiàn)澳軍在二戰(zhàn)中被日軍潛艇擊沉的醫(yī)院船也叫這個名字,只好還叫做亞洲龍,不過2001年就更名為Mark II,2003年更新了造型并且更名為Mark III,但與日本Mark II系列無關。
前面我們說過了,亞洲龍其實是中國人私下給Avalon起的諢號,十幾年來豐田從未正式為其賦予真正的中文名。實際上,亞洲龍也從未正式進口到國內(nèi),但在96年中國公路上就已經(jīng)有亞洲龍在行駛了。
上世紀90年代廣東地區(qū)汽車進口業(yè)務活躍,其中也有不少亞洲龍,經(jīng)歷過那個年代的廣東人一般對它都有印象。不過亞洲龍畢竟主打北美市場,在亞洲更為出名的還是豐田皇冠。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