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能滿足日常通勤需要嗎
“哄搶”完球鞋之后,我們將要面對的是重慶復雜的交通。這里是真的困難模式,錯綜復雜的路網(wǎng)和動不動就爬個山,除了得靈活,還得動力跟得上,低扭夠足。
與此同時我們也會在今天閑逛之際,測試下日常使用的能耗水平,檢驗日常代步這項工作能不能滿足。
整個測試路線從江北區(qū)出發(fā),經(jīng)鐵山坪森林公園,來到渝中區(qū),也就是洪涯洞、朝天門、白象街這些來重慶必去景點,同時也包含了山路,城市環(huán)路,擁堵足路段,基本包含平時大多數(shù)人的開車路況,全程大概100公里多一點,我覺得夠長了,它就相當于在上海北京這種超級大城市,住遠郊每天去市中心班的往返距離(其實就是我自己),絕大多數(shù)人最遠也就這樣了,再遠我覺得可能搬家或者找個不用坐班的工作是對自己更好的照顧。
重慶交通的復雜其實在昨天提車時就已經(jīng)被著實上了一刻,特別是老城區(qū)以及過江的高架路。在城區(qū)里就是個“汝之樓頂,我之地面”的狀態(tài),在高架則通常面對的是像游戲里遇到的各種岔路一樣,對外地人來講不走到底都不知道結(jié)果對錯,當發(fā)現(xiàn)錯了時已經(jīng)于事無補,想調(diào)頭原路返回也不一定都行,同事也曾嘗試提前看后面兩個路口信息,這種所謂的提前歸劃其實并沒有用,第一個路口就錯了。正是由于道路復雜,所以路上每一輛車都有可能需要用最短的時間換最多的車道,交通就這樣變復雜了。所以今天對所有人,最重要的任務不僅是電耗測試,也是一場別走丟的考驗。
此外由于重慶是一座山城,坡起是家常便飯,去年我們在三款微型車對比中在停車場設計了這項對比,而在重慶,這項測試似乎每分每秒都在進行著。四款車都配了上坡輔助功能,再加上都是自動擋,坡起這項測試難度就變低了不少。
最初的路段是城市高架路,限速80km/h對這四款功率不算大的電動車并不算難,可以比較輕松的跟上車流。而平時我上下班路上也能看見輛MINIEV在高架上跟只兔子一樣在車流里來回穿梭,所以今天它雖然是四輛車中負載最重的車型,卻也沒讓大家需要刻意降下速度來等它。
這之后我們來到了鐵山坪森林公園,復雜的山路是對駕駛性能最好的測試場地。這四輛車中有三輛發(fā)動機在車尾并且采用后輪驅(qū)動,并且電池部局在車底,所以整車的重心其實并沒有外形看起來那樣高。當然雖然布局跟超跑差不多,但也不能當超跑開,只是有點像而已。爬山路段對于動力有要求,盡管四車中功率最大的小野貓也只有45kW的最大輸出,不過即使是負載最大的MINIEV只要你舍得踩加速踏板,也能歡快的在山路上奔跑。身材小巧的它們對于蜿蜒的山路也顯得非常適應,閃轉(zhuǎn)騰挪都顯得非常的輕松,固然沒有高性能車型那樣的刺激,但這種隨心所欲的感受其實也不錯,特別是在某些路段能夠居高臨下的遠眺城市風景時,你會覺得更加的輕松。
下山則是另一番景象,對于動力的要求不高,更多是來自駕駛員對于節(jié)奏的把握,另外下山也應該是電動車最開心的時候,松油門后的動能回收會幫你進行制動,配合輕微的制動就能自如的控制車速,小巧靈活的特性在上山是優(yōu)勢,下山就更是優(yōu)勢。如果說上山時四輛車的速度像兔子,那下山就跟脫了繩的小柯基一般充滿活力,一個個竄的這個猛啊,拍攝車不玩命跑也是很難追上,這就好比鈑金王和拓海比下坡,當馬力不再是最大需求的時候,誰更靈活輕巧誰就更有優(yōu)勢。
在經(jīng)過了幾次來來回回上山下山的體驗和拍攝之后,我們結(jié)束了山路的項目,最開始是怕跑太多續(xù)航不夠回不去酒店,后來是因為太餓了不能再跑了要吃飯。不過這上上下下的來回往復,并沒有讓電池損失多少電能,看來下山充電的效率還是很高的,大家上山時右腳的控制也是到位的。而這也應該是我對電動車認可項目之一,如果你每天通勤的路程像一條正弦曲線,也許連充電樁都省了。午飯時的停車位很稀缺,所以寶駿和五菱這兩位兄弟就互相幫扶了一把,一個車位停兩個車,也只有微型車能做到,而這也說明這類車對于道路資源的需求要比5米長的大車更低,但兩種車大概率平時都是一個人開,所以我覺得微型電動車真的節(jié)省了很多資源。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