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東方摩托強國的有力挑戰(zhàn)
印第安的倒下成就了哈雷戴維森的獨步天下,哈雷戴維森的產(chǎn)品成了美國年輕一代展現(xiàn)個性的首選。在哈雷迷的狂熱下,公司進入了一個不愁賣的鼎盛時期。然而,企業(yè)最大的危機就是沒有危機感,缺乏競爭對手的哈雷戴維森逐漸滋生了自滿和狂妄,此時它們沒有想到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即將來臨。
在日本這個摩托車王國的“四大金剛”中,本田被譽為“王中王”,率先向美國進軍的就是本田。1959年,本田來到哈雷戴維森的地盤,在美國設立子公司,正式宣戰(zhàn)哈雷戴維森。在本田之后,雅馬哈、鈴木以及川崎也相繼登陸美國,向哈雷戴維森叫板。有意思的是,為了迎合美國消費者的喜好,它們生產(chǎn)的車型大部分外形都酷似哈雷戴維森的摩托車。不同的是,日本廠商的產(chǎn)品重量更輕、配置更高,而且價格更低廉,這讓一向挑剔的美國人也驚喜不已。
很顯然,驕傲自滿的哈雷戴維森失算了,并且為此付出慘重代價。那么日本廠商是如何在哈雷戴維森眼皮掠奪美國市場的呢?我們不妨以本田為例,來看看它們是怎么做的。
實際上,本田的美國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在進入美國的第一年它們僅售出160多輛,可這不妨礙后程發(fā)力。在進軍美國之前,本田專門成立一個調(diào)查組,有效獲得了重要的市場信息。本田把在美國銷售的產(chǎn)品放在三個重點上,分別是成本更低、更具特色以及更高質(zhì)量。
日本人的努力得到了回報,他們僅僅用了5年就幾乎擺平了哈雷戴維森,把市場占有率提升至80%。如此強勢的表現(xiàn)讓哈雷戴維森措手不及,有點被逼上絕路的感覺,這既有競爭對手強勁的原因,也怪自己管理不善和固步自封。隨著日本摩托車對美國的持續(xù)進口,哈雷戴維森一直處于巨額虧損狀態(tài),瀕臨破產(chǎn)的它們不得不尋找財團的幫助。
● 是救星還是災星?灰暗的AMF時期
與日系廠商經(jīng)過將近10年苦斗無果后,1969年,無計可施的哈雷戴維森與美國機械鑄造公司(AMF)合并。時任AMF總裁羅德奈·C·高特是個狂熱的哈雷迷,在他的幫助下,哈雷戴維森如愿度過財務危機。原以為哈雷戴維森會就此重獲新生,無奈這只是灰暗的開始。
在AMF的掌控下,哈雷戴維森摩托車的質(zhì)量不盡如人意,更別談創(chuàng)新了。加上日本廠商得勢不饒人的進攻,哈雷戴維森可謂舉步維艱。進入80年代,哈雷戴維森的市場份額萎縮至20%左右,公司再次面臨破產(chǎn)的困境,這時AMF開始尋求新買主。曾經(jīng)不可一世的哈雷戴維森怎么也沒想到自己落得如此窘境。
實際上,回購哈雷戴維森實際上具有一定冒險性,畢竟當時公司已經(jīng)失去市場和活力。不管怎么樣,為了慶祝這一歷史時刻,激動不已的哈雷人還是組織了車手駕車從賓尼法尼亞州的工廠,長途跋涉前往哈雷戴維森的故鄉(xiāng)密爾沃基舉行盛大慶祝,向世人宣告雄鷹即將再次獨自翱翔。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