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機器制造廠——長江46
和一汽、上汽兩家不同,接下來要說的這個汽車廠并不是一開始就造汽車。它的前身是始建于1862年的上海洋炮局,在歷次戰(zhàn)爭中逐漸發(fā)展為中國最大的兵工廠。后來幾次更名并遷址重慶,解放后開始投入軍用汽車研發(fā),后來又涉足民用車,并和日本車企鈴木合作,它就是如今我們所熟知的長安汽車。不過今天咱們只聊它在1949-1959年之間的那一小段故事。
1949年3月,中共中央由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向北平遷移。領導人一行人馬駛?cè)氡逼,并在西苑機場對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檢閱。當時的檢閱車是一輛從國民黨軍隊手中繳獲的威利斯軍用吉普車。有人建議毛主席換個好車以展示人民軍隊最高統(tǒng)帥的威嚴,然而領導人則堅持自己的意見說:“乘坐我們自己軍隊繳獲的戰(zhàn)利品檢閱英雄部隊不是更好嘛!”
正是這一句話鼓舞了人民勵志造出中國越野車的決心。1957年,中央兵工總局國營四五六廠接下了生產(chǎn)中國品牌軍用越野車的任務,同樣的年代同樣的艱苦,面對設備技術兩匱乏的處境,四五六廠的兩百多名員工以我軍繳獲的威利斯吉普車為參照,拆解、測繪、仿制,用了三個多月終于研制出了中國第一輛越野車——長江46型越野車。與此同時,中央兵工總局國營四五六廠更名為長安機器制造廠。
相對東風、紅旗和鳳凰,長江46型越野車的產(chǎn)量大得多,誕生當年就生產(chǎn)了38輛。1959年又有20輛從朝天門碼頭裝船運往北京,作為受閱方隊領隊車參加國慶10周年閱兵儀式。不過長江46的命數(shù)不長,1963年停產(chǎn)后,將全部圖紙資料交給了北京汽車制造廠,這才有了后來的北京212。
●清華大學——衛(wèi)星
20世紀50年代,國外的汽車廠商紛紛提出制造國民車的計劃,中國在東風、紅旗等為領導人制造的高級轎車落地以后,也開始考慮要為老百姓造一款車。不過在那個人人高喊打倒資本主義的年代,別說是擁有私人轎車,就是公開談論私人汽車的話題都是個大忌,但接下來這款車也正是繞開了私人汽車的禁區(qū)才得以出現(xiàn)。
周總理曾經(jīng)做過批示:“用微型轎車代替人力三輪車”。于是這款車的定位一定是制造和使用成本低、能服務公共交通使用的微型車。1957年10月4日蘇聯(lián)發(fā)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一時間“衛(wèi)星”這個詞成了社會主義國家民眾間膾炙人口的詞匯,而且剛好還能和“微型”諧音,于是中國的第一款微型轎車定名為“衛(wèi)星”。
這項任務交予了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汽車專業(yè)的師生進行設計,樣車試制工作在當時北京交通局下屬的“二里溝汽車修理廠”完成,即后來的北京第二汽車制造廠。清華師生先后試制了7個車型,而成功駛出二里溝汽修廠大門的是第5個車型。該車長2.7米,寬1.25米,軸距1.4米,兩門,重440公斤,采用410cc風冷對置兩缸發(fā)動機,最高時速60公里/小時,百公里油耗4.5升。
“衛(wèi)星”下線以后首先被安排在北京火車站和兒童醫(yī)院等地取代三輪車運送客人,每公里收費保持人力三輪車2毛錢的水平。不過也正是因為對成本的嚴苛限制,導致衛(wèi)星轎車在實際使用中暴露出了各種故障,實際使用感受甚至不如人力三輪車。后來又曾進行過兩輪改進,但受到大躍進帶來的影響,衛(wèi)星轎車最終宣告停產(chǎn)。
●北京汽車制造廠——井岡山
1949年2月,北平市軍管會接收了國民黨409汽車修配廠,與石家莊遷京的汽車修理廠配件部合并,成立了解放軍華北軍區(qū)后勤部“北平汽車修配廠”,抗美援朝期間為軍隊研制“井岡山”牌重型機踏車。1951年歸解放軍總后勤部管理,更名為總后勤部第六汽車制配廠,后又改名為第五汽車制配廠。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